【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布朗族: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
  作者:吴楚克 雷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9 | 点击数:8124
 

·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


 
布朗族姑娘在采茶 资料图片

  一、概况

  1.族源

  上古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活跃着“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隋唐时期百濮族群逐渐分化向单一民族群发展,出现了“朴子蛮”,这就是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元明清时期,居住在怒江以东及澜沧江流域广大区域的“朴子蛮”逐渐向现代的布朗族发展。“布朗”是布朗族的自称,其他自称还有“波朗”、“翁拱”、“蒲满”、“阿瓦”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的远古祖先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以傣族为代表的稻作民族在坝区日趋兴盛,布朗族及其同一族源的其他民族因而退居山林成为山地民族。但是,布朗族先民在1700多年前开始栽种茶树,积累沉淀下来的古茶园及囊括种茶、饮茶、茶俗、茶礼在内的茶文化传承至今,奠定了布朗族“千年茶农”的地位。

  2.人口及分布

  布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国境内有布朗族人口119639人,是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98.37%的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沿边地区,具体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主要包括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的布朗山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历史上布朗族因为战乱不断迁徙,经历了从坝区到山区的空间转移,形成了今天布朗族与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

  3.宗教信仰

  在布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宗教因素始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分为以“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两大类。在布朗族生产生活中,一直都有对马、蜜蜂、公鸡等动物和树木、石头、山洞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崇拜。从布朗族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饮食起居,每一件事都要先问卜于各路神灵方士,每一件事的成功无不渗透着宗教的因素,而且其他文化中也渗透着宗教因子,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

  4.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布朗族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的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民歌分为“拽”、“宰”、“索”三种。“拽”为近似说唱的叙事歌,多在婚礼中于室内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传统民歌;“索”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对唱歌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民歌则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即兴编唱。

  二、布朗族在国外的分布

  布朗族是跨中、缅、泰三国而居的跨界民族。缅甸的布朗族分布在佤邦地区,约有数万人,被列为佤族支系,但他们自称“布朗”。目前关于缅甸民族情况最详细的资料出自李谋、姜永仁编著的《缅甸文化综论》一书:“按当今缅甸的习惯说法,缅甸全境共有135个民族,这是1983年缅甸政府公布的。缅甸政府将缅甸境内民族分成8大支系,各支再分若干种。克钦族支共12种、克耶族支共9种、克伦族支共11种、钦族支共53种、缅族支共9种、孟族支1种、若开族支共7种、掸族支共33种。我国有学者认为,缅甸政府把佤族、布朗族等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民族都作为“掸族族群”划了进去,包括了掸邦内除缅族外的所有民族。也有学者对缅甸的民族划分提出质疑,认为按照科学的划分标准,缅甸应该只有五十个左右的民族。另说老挝也有布朗族,人数不详,主要分布在丰沙里省靠近中老边界的地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7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
下一条: ·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
   相关链接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王郁君 蒋智林 薛敬梅]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
·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塔吉克族:飞翔在中亚大地上的雄鹰
·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
·彝族:跨境格局在渐行渐远·珞巴族:见证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
·门巴族: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壮族:越南有“贝侬” 交流渐深入·京族:中越两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哈萨克族:在欧亚地缘政治博弈中举足轻重·独龙族:加快发展是境内外面临的共同课题
·蒙古族:兼具历史和现实影响力的草原民族·朝鲜族:影响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民族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柯尔克孜族·苗族:源于中华大地,遍布世界各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