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苗族:源于中华大地,遍布世界各地
  作者:吴楚克 徐德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8 | 点击数:17130
 

  3. 泰国的苗族

  泰国北部和中部的十几个府都有苗族居住,其中以清迈、清莱、达府、难府、碧差汶五个府的苗族人口最多。泰国究竟有多少苗族人口,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根据泰国山民研究中心2002年的统计资料,泰国北部的9个山地民族中,苗族人口有15.4万人,占山地民族总人口的16.52%,是位于第二位的山地民族,分布在泰国北部12个府的253个村寨,共约2.46万户。

  苗族人大约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泰国,一部分沿着泰国—缅甸边界前进,到达泰国夜丰颂和清迈府,有些甚至由此移出泰国进入了缅甸;还有一部分沿着泰国—老挝边界南下,逐渐散居到童仓、波纳、帕府等地。与其他山地民族相比,苗族人来得晚,住得最高,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少,生产方式也最为落后,只能实行刀耕火种,农作物产量最低,所以他们迁移的频率也比较高,在一个地方住的时间最短的不足一年,最长的不到20年,而通常以七八年比较多见。

  泰国的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同化,即弱化民族身份的分类与差异。针对包括苗、瑶、拉祜、阿佧等9个民族在内的泰国北部的山地民族,泰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比如开展对山地民族的人口登记工作,接纳他们加入泰国国籍;要求他们忠于国家,遵守法律;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向其传播佛教信仰等。泰国“山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在思想意识方面同化他们,在目前强制同化不可行的情况下,更多地坚持一体化策略,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同时允许他们维持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

  4. 缅甸的苗族

  苗族在我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四国跨境分布,其中缅甸苗族人是最少的,迁入时间最晚,产生影响也最小,有关资料记载较为缺乏。学术界普遍认为,苗族进入缅甸有两支,一是从云南迁越南受阻于东京平原,故转而向西经老挝和泰国进入缅甸;另一支则从云南西部直接进入缅甸果敢地区,后逐渐向西和向南迁。有学者撰文称,缅甸苗族约有1万人。

  5. 西方各国的苗族

  在我国和中南半岛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还散居着一部分苗族人,这些人主要是作为难民被西方国家大批接收的。

  苗族人真正大规模迁移到美国是在越南战争之后。第一波迁移始于1975年年底,是因为战争从泰国的难民营迁移至美国。然而,根据1975年的《印度支那移民和难民援助法案》,只有3466人得到庇护。1976年5月,另外1.1万名苗族人被允许进入美国。到1978年,大约共有3万名苗族人以难民身份移民到了美国。这一波苗族移民主要是男性,与苗族首领王宝(Vang Pao)的秘密军队直接相关。第二波移民发生在1980年,由于《难民法案》的通过,第一波移民的家庭成员能够进入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建造了大型社区。至2012年,有26万余名苗族人居住在美国,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9.1万人)、明尼苏达州(6.6万人)和威斯康辛州(4.9万人)。

  美国苗族说的是苗族西部(川黔滇)方言,又有两种次方言,分为“白蒙”和“绿蒙”。这两种次方言相差较小,能够相互听懂。美国的苗族生活贫困,有3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主要是因为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但是苗族融入美国社会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据美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24岁以上的苗族人受过高级中学教育,7%的苗族受过高等教育。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即美国苗族人面临着本民族文化衰退的局面。因此,一些社区通过创办组织、出版报纸来保护苗族人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并于2012年联合微软公司开发了赫蒙语—英语翻译软件。

  除了迁徙到美国的苗族外,西方其他国家也有少量苗族分布。根据学者萧春雷2000年统计的数据,苗族在法国有1.3万人、法属圭亚那有8000人、英国有3000人、德国有2000人、澳大利亚有2000人、阿根廷有3000人、加拿大有3000人。这些迁移,使苗族分布到了除非洲以外的所有有人类居住的大陆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民族。分散在这些地域的苗族与美国苗族一样,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克服文化障碍,在所在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帮助之下,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从第二代人开始,西方国家苗族人克服了语言障碍,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与此同时也更加珍惜本民族文化,加强了与我国大陆和东南亚苗族的联系。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项目号:15KDA007)成果,项目主持人:吴楚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4月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
下一条: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柯尔克孜族
   相关链接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肖远平 奉振]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