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人文图典】
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在在冒筒瓷坯上手绘,原载“国家人文地理”
这是第三次去江西景德镇了。
这次是应园艺专家张雄先生之邀,去景德镇参访景德镇古窑,也去造访中国著名茶乡浮梁县的几位制茶大家。14日下午去看了景德镇古窑,这个古窑实在不简单,历代古窑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景德镇古窑——龙窑
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中国的瓷器,或大气磅礴,或温婉可人,或文艺扑鼻,或化朽为奇……在景德镇古窑,放眼望去除了瓷器,就是那些聚精会神地匠人,瓷工是比古窑更为可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朴实无华,泥在他们手中却变成生命,安静而不争。每去一次,总是被中国陶瓷伟大的工匠精神所感染。
1930年代 陶瓷艺人在吹釉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制瓷历史的手工业城市,地处江南一隅,四面环山,纵横溪流,虽然依山傍水,交通却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但正是这个人文地理特征,勤劳智慧的江西景德镇人民,从这里走出了大批陶瓷手艺人。一个城市形成如此浩大的陶瓷手艺人精英,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我还没有来得及对景德镇的民俗文化做细细的梳理。南宋以后,随着南宋王朝南迁和北方战事的频繁,大量制瓷工匠纷纷南下来到景德镇,加入到制瓷大军中来,我早在想,外来一族如何与昌南本地瓷工和谐相处?一般这类关系是比较难以处理的,但这里的工匠有胸怀,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不断绘制景德镇制瓷历史的新篇章。可以说,景德镇的起源、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成千上万、一代接一代的手艺人不懈地努力。同时,也在漫长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带有地方特点的“工匠精神”。
民国年间陶瓷艺人在制坯
民国年间瓷工制利用轮盘制作杯子
瓷工与自然晾干的大花瓶瓷坯
景德镇古窑博览区的民俗照片
库房里堆放着的陶瓷成品
景德镇手绘瓷盘的艺人和外地商客
瓷工在用稻草包装瓷器运往美国
恕我对制瓷工序缺乏研究,古话告诉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工匠手里的“吃饭家什”是重要的,制瓷的关键是“窑”,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景德镇的工匠,景德镇的窑工与瓷工们一起,依靠自身的力量,把窑的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从龙窑到馒头窑,到葫芦窑,再到镇窑;从圆窑到隧道窑,再到梭式窑;随着时代的进步,从烧柴、烧煤,烧油,直到今天烧天然气。这一路走来,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还是窑工与瓷工们的聪明和智慧,当然也在叙说着“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历史。
出于喜好,过去也零星地收藏了一些有关景德镇的老照片,晒几张出来与诸位朋友分享。
2016年7月16日于沪上五角场
【转发说明】古人说学贵有恒、积学聚宝。“国风文化记忆”微信公众号新推“非遗与人文图典”,作为主持人仲富兰先生的一份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意在唤起保存与传承中华传统技艺资源与文化记忆,供对此有兴趣的学者或艺人批评与讨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将有助于我们当今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各位关注“国风文化记忆”微信公众号(shanghaiminsu),即“上海民俗”的汉语拼音。谢谢!
文章来源:国风文化记忆 2016-07-16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