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守华:五湖四海结学缘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0 | 点击数:5406
 

  《华中学术》第四辑开办“学缘漫忆”,主持人张三夕教授说得好:“学缘如同‘血缘’,它是一种永远割不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具有一定偶然性和独特性,往往会对一位学子的学术道路乃至职业生涯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王先霈教授的《一鳞半爪说学缘》,说的虽是一鳞半爪,却真切生动而且相当全面地记述了华中师大汉语言文学学科学缘特点,使人深受启发。这里我也就自己半个世纪来投身于民间文艺学科的学缘作一些拉拉杂杂的记述,与同仁交流。

  (一)

  我手头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红皮硬壳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

  “钻到通俗民间语言的优美里去,钻到歌曲和童话故事句子的结构里去”,在高尔基这些话的鼓励下,我把精力转向了民间文学。这个本子就算是这一工作的开端。上半本我打算记录一些我自己直接搜集的以及书报上较优秀的民间歌谣,下半本打算记录一些谚语、歇后语同精炼的民间口语。材料尽量求原始,哪怕是为作家所不屑,不能登大雅之堂。

  这段话下面还标明:“1953年3月24日于洪湖。”那时我正在位于湖北新堤的沔阳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洪湖师范学院)三年级就读,学校在课内外很重视解放区吸收民间文艺的新文学,曾排演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将高尔基、鲁迅赞赏民间口头文学的论著列入教学内容,加上采录和演唱“洪湖革命歌谣”在当地蔚然成风。被这股文化新潮所深深吸引,又被借调参与筹办洪湖县土地改革展览活动,我承担“革命歌谣”这一块,于是边干边学,除完成布展任务外,还选辑了《贺龙军》等几首革命歌谣在北京新办的《说说唱唱》杂志1952年第8期刊出,又写出散文《洪湖渔民的歌声》投寄《湖北日报》1952年10月1日“国庆征文”发表。到1953年便形成了投身于民间文学事业的初步意愿。

  1953年9月,我被选送进入华中师院中文系学习。这时钟敬文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示范性地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华中师大也派出何奇雄老师前往北师大进修,为开课作准备。以郭沫若为会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年春于北京成立,专业性的《民间文学》杂志于1954年4月创刊。民间文学作为一项新兴的人民文化事业方兴未艾,加之以李希凡为代表的年轻学人的堀起受到社会高度关注,1956年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青年学生“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我们这个年级的许多同学纷纷按兴趣成立课外学习小组。这一社会文化潮流使我受到巨大激励,前几年萌生的对民间文学的喜爱便进一步深化为一种学术志趣了。

  此时在武汉大学就读的广西壮族学生韦启麟以壮族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于1956年在《长江文艺》发表,受到全国文化界的好评。我就全国中学文学课本所选《牛郎织女》课文的整理改编得失,写成评论文章《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大胆投寄北京《民间文学》杂志于1956年第11期刊出,所引起的争议与热烈反响始料未及,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烙下深深印记。此文学理上的粗疏不言而喻,而最令我难忘的是《民间文学》编者对年轻学人的热切关怀和认真指导,以下是他们于1956年11月6日的来信:

  你的谈“牛郎织女”《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的文章已经发稿,将在十一月号《民间文学》刊出。我们十分希望你能常写一些这样的针对实际问题的文章。你想全面地对民间文学作专题研究,这是很好的,很必要的,但是这样的研究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才会有成绩;要真正对丰富的材料作深入、反复的考察分析,对有关的各个问题都考虑周到,方能得到比较科学的概括的结论;否则很容易流于空泛。这类的稿件我们收到很多,大家引用的材料都差不多,所用的方法和工力也都差不多,写出来的文章也差不多,甚至连文风也都相似。我们觉得你是有敏锐的头脑的,文字也比较活泼生动,建议你一方面作那样全面性的专题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方面多关心民间文学范围内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写一些带批评性的文章,这样对于读者是有好处的。

  此信用毛笔小楷流利写成,在肯定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努力目标,既鼓励作专题性的理论探讨,又强调解决一些现实性的课题。这位编辑是谁,我至今未弄清。而来信本身所体现的完全是学术导师的品格,给我以终身难忘的影响。

  此后,我于1958年正式参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80年代开始,在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正副主席达20年之久,又被推选为中国故事学会副会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最红火的那20年间,每年都要参与一两次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在《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论坛》上先后刊出了40多篇文章,同湖北和其他地区在一线从事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多位青年民间文艺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跨人新世纪,又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至今。中国民协多年来由贾芝、钟敬文、刘锡诚等学人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文联各协会中虽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协会,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老中青几代人矢志不移,多年来对推进这项新兴的“人民文化事业”起着核心作用。我这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可以说主要是在这个文化学术圈子中进行的,同中国民间文艺事业不断迈步向前的步伐息息相关,这也就构成了我的学缘特色主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华中学术集刊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下一条: ·[孙家正]存感恩于先贤,寄厚望于来者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
·[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