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祝鹏程]“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1 | 点击数:9230
 


摘要:网络等新媒体对神话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神话段子”是网民以戏谑化的方式改编经典神话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了当代网民的神话观、网民自我表达的诉求、网络空间文化特点的影响。“神话段子”的创编经历了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并借助于一系列的策略。互联网重构了神话传统,“神话段子”既延续了经典神话的部分功能,又生产出了新的功能,既使神话题材趋于雷同,又丰富了神话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神话;“神话段子”;互联网;传统;去语境化;再语境化


  “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3]在远古先民眼中,它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规约信仰与道德的宪章[4]。但神话并不是丧失了社会与文化功能的历史遗留物,时至今日,它仍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里。在一些社区中,神话在凝聚社群、承载民众信仰上发挥着持续而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当代的神话获得了更加多元的传播途径,正如杨利慧调查发现:电视、电影、文化旅游等成为年轻人了解神话的重要渠道[5]。新的传播媒介与受众对当代的神话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们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展开了对现代神话传承的研究[6]。但目前学界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神话传统影响方面的关注并不充分[7],有鉴于此,本文选择了流传于互联网中的“神话段子”展开考察。

  “神话段子”指的是互联网中的民众将经典神话“段子化”[8],以戏谑、解构的方式来重组神话传统,并为网民大众共享的文本。“神话段子”是横跨神话与笑话的亚文体(sub-genre),它吸收了神话的素材与内容,并采取了笑话的表现手法,以戏谑的形式消解了经典神话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这些段子集中出现在各类笑话网站、社交微博上,它的创编者广泛地散布在网民群体中。通过对神话的改编,网民群体创造出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也重构了神话传统。本文将结合网络空间的特点与网民的群体特征,探讨“神话段子”的生产基础,并分析网民在改编神话时的策略,最后总结互联网对神话传统的影响。

  一、“神话段子”的生产基础

  “神话段子”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区之中,由网民群体所共享,它的生产既与网民的群体特征相关,也受到了网络空间的文化特性的影响。

  1.世俗化的神话观

  经典神话学把神话定义为一种“神圣性的叙事”,“神圣性”是传统神话观的核心内容,它指“神话中叙述的远古事件不仅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而且神话的讲述是在庄严崇高的气氛中进行的,其讲述场合常与神学和宗教仪式相联。”[9]然而,在急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神话的讲述和传承形态是复杂多样的,这也影响到了民众对神话传统的理解,网民们不再把神话看做是“神圣的叙事”,而是世俗的文化遗产,并可以被大众改造与利用。

  首先,都市化的生活空间消解了神话的神圣性。网民多数成长于城镇,据统计(截止2012年12月数据,下同),网民中的城镇人口占了72.4%[10],他们远离了滋养传统神话的乡村庙会等仪式场合。市民群体以现代规章制度为生活准则,不再需要神话来为社区生活与社会制度提供神圣性的合法证明,对于他们而言,庙会等承载神话的信仰空间也成为了隔膜于现实生活的文化奇观,如西安的微博用户“黑的衣”是如此理解临潼骊山女娲庙会的:“……这个叫单子会,我以前一直以为它就是男男女女带一张单子去山上那啥……”[11]

  其次,网民中的青壮年(10-39岁)用户达到了79.7%,而其中具备初中及以上知识程度者则高达89.1%[12]。网民们在世俗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中成长起来,宇宙爆炸起源、进化论、无神论等世俗化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受此影响,网民们形成了高度理性的世界观,他们既不把神话看做远古的信史,也不视其为神圣的信仰。如新浪微博上名为“长风-信”的用户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后,转帖说:“虽不可信,但读到这样的神话故事总让人趣味横生”。[13]

  最后,在文化工业的影响下,神话以多样的、世俗化的渠道进行传承:庙会旅游、通俗读物、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网络游戏成为民众了解神话的重要渠道。如动画片《哪吒传奇》便糅合了夸父追日、三足乌的神话,并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其目的是为青少年贡献一部成长励志作品。因此,在网民眼中,神话不再是文化精英、仪式专家的专属物,而是成为了大众消费的对象、可供利用的文化资源。大众文化对神话的利用强化了网民世俗的神话观,也为他们的改编实践提供了榜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惠嘉]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
下一条: ·[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