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祝鹏程]“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1 | 点击数:8004
 

  2.网民群体的言说诉求

  当代网民群体具有鲜明的阶层性,统计数据表明:网民中从业人数最多的前四项职业为学生、自由职业者、一般职员、失业者,累计达63.1%,其中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达则到了55%[14]。可见,这一群体收入有限、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社会地位偏低。在现实社会中不得意的民众将自身认定为“草根”(乃至“屁民”、“屌丝”)阶层,他们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神话这种具有强烈象征性与隐喻性的文体也就成为了网民借古讽今、寄托幽怀的资源,充满解构趣味的“神话段子”也就成为了网民们释放社会压力、进行社会评论、表达群体需求的工具。如名为《神话的笑话》讽刺了当代中国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

  我:后羿!您当年为什么射日?  
  后羿:有人付钱  
  我:为什么留下一个?  
  后羿:他们只付了九个的钱!  
  我: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个?  
  后羿:它也付了钱! [15]

  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大众文化的受众是具有生产性的创造者[16]。网民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经典神话的接受者,更是具有创造性的生产者。为了生产出属于自己的话语,他们积极参与到了对神话文本的改编中,通过对现有神话资源进行再组合与再使用,创造出了可以满足当下需要的隐喻与符号。挪用、改写、曲解、戏仿、拼贴成为他们常用的手段,这一系列的措施既生产出了新的文本,也生产出了专属于“草根”群体的意义与快感。

  3.开放的传承空间

  作为一个虚拟的社区,互联网与现实社会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成为了民众表达群体情感的场所。互联网的文化特点与交流方式构成了“神话段子”独特的传承空间。网络空间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开放”有多层含义,首先,互联网联通了世界各地的民众,网络信息是多元的,信息的传送具有平面媒体无可比拟的即时性。其次,网络信息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以网民间的互动表现出来,并形成了低成本的交往方式。最后,网络是一个反控制的话语空间,它为网民提供了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机会,而网络互动匿名性的特点也提升了民众的自由度,网民可以通过发帖、转帖、改编等技术来表达情感。开放性使网络空间成为了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所说的“狂欢广场”[17],它抹平了“上半身”与“下半身”的界限,为民众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

  不同于传统的神话讲述多发生在仪式性的场合,“神话段子”的讲述场合发生在世俗、开放的互联网中。在网络上,民众集体参与到了神话的改编中,所以,与传统神话一样,“神话段子”也是民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在宽松的环境里,大众对神话的再创造显得更加自由,更具活力,对神话戏谑化乃至政治化的解读也成为可能。互动伴随着意义的再创造,所以“神话段子”充满了变异,在互动的过程中,网民会将时代因素、自身情感投射到文本中。

  世俗化的神话观是“神话段子”的认知基础,网民群体的言说诉求是段子的生产动力,而开放的网络则为段子提供了传承的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神话段子”的生产基础,进而影响到了网民们重构传统的策略。

  二、“神话段子”的创编策略

  “神话段子”采取了笑话的表现形式,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认为:笑话是一种“形式的游戏”,“它将迥异的元素并置在一起,使某种被人接受的形式因为文本中隐含的另一种形式的浮现而受到挑战。”[18]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神话段子”的结构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待颠覆的神话元素,其二是颠覆性的新形式。对应于文本的制作,前者是神话的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sation)[19]过程,即网民将神话从其原生的语境中提取出来,它构成了被颠覆的对象;而后者则是神话的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sation)[20]过程,即网民们将被提取出来的元素纳入到新的语境中,它构成了颠覆性的新形式。

  根据对神话素材的使用程度,我们可以将“神话段子”分为两种:一种较多地保留了神话整体的叙事结构,创编者结合社会的现实情境来解读这些神话;另一种则只提取了神话的核心母题,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戏谑化演绎来制造笑料。为了便于表述,本文将前者称为“改写型段子”,将后者称为“重写型段子”。这两种段子都需符合笑话的文体结构,下文将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分析网民在改编神话时的策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惠嘉]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
下一条: ·[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