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许辉]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
  作者:许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6 | 点击数:3800
 

《汉唐风风土记研究》,李传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56.00元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编的“历史民俗学丛书”,近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一部新著,即李传军著《汉唐风土记研究》。展读之下,感觉该书研究扎实,新意迭出,对于中国历史民俗学以及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研究都颇多贡献,值得重视。

  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分枝学科,其在中国的建立既有学科内在的必然逻辑,有也民俗学发展自身的历史渊源。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讲过:“‘民俗学’,在我看来,应该说是‘民俗诸学科’,就是说它里面可以包涵很多分支学科……有位同志提出可否建立‘历史民俗学’的问题。我以为这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处理的是不是历史民俗现象,或者是否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民俗现象。如果有上述两种情形,那么,这种支学就可以成立。历史民俗学,应当包括民俗志、民俗史、民俗学史以及其他有关著述。它与神话学、故事学等一样,可以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支学。”(钟敬文:《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见刘锡诚主编的《妙峰山·世纪之交的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当然,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所谓民俗文化的历时性特征是指任何民俗文化都是历史形成的,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过程。所谓民俗文化的共时性特征是指民俗文化一旦形成,总会在一定时期内以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存在于一定区域和阶层的民众生活之中,以相对稳定的形态为人们所共享。民俗学以民众生活传统为研究对象,当然是一门以现实生活习惯为研究重心的学问。但生活传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民俗学在追溯传统的时候必定与历史学交叉。可以说,历史民俗学一头连接着历史,一头连接着现在,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唐风土记研究》一书系萧放教授指导下的博士后研究报告。风土记是专门记载我国古代地理和风俗的历史文献,是一种历代传衍的民俗记录和民俗解释文献。本书对以《汉书·地理志》、周处《风土记》、盛宏之《荆州记》及《大唐西域记》为代表的汉唐风土记给予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风土观念的起源和演变,并以周处《风土记》为个案研究了汉唐风土记的写作体例与文献特征。本书指出汉唐风土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风土与民俗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民俗学研究价值。可以说是一部沿着中国历史民俗学理论路径探索创新的一部专著。

  首先,本书以“风土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上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中国唐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风土记著作,如周处的《风土记》、盛弘之的《荆州记》、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等等,其数量不下百余种。“风土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很特殊的一个门类,过去并未过多的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只有方志编写者钟情于此。这可能和以往的研究重正史,轻方志的传统有关。其实历史研究离不开方志资料,要想描述一个时代的民众生活史,方志或专门的风土志资料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与正史媲美。汉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特殊时期,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化,从民俗的角度而言,汉唐时期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特别是节日文化)发展定型的鼎盛时期,专门记载地理和风俗的文献很多。本书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有影响力的周处《风土记》展开研究,辑录、考证极为详尽。同时作者注意到与同时代的众多《风土记》《岁时记》的比较,突出风土记体现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从选题上来说,作者选取汉唐风土记这一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风行一时,而又在后世逐渐散佚的古代风俗历史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风土记这种历史资料的文献性质、历史渊源、体例特征、历史价值和发展演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这种历代传衍的文献民俗志做了深入的发掘,极具学术价值。

  其次,本文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对于中国民俗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中国古代“风土”观念演变的探讨,是本书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本书最具思想深度的文化探索。风土在中国古代是民俗的代称,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正史和文集。但风和土,本是自然事物,一属天气现象,一属地质资源,它们虽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们并非人类生活的本身,然而在中国古代风土合称,竟成为社会风俗,即人类社会生活的代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作者从殷商卜辞资料和《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古代记载入手,深入考索。揭示了风与四季和岁时节气有关,在特殊语境下成为农业生产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的象征符号。土地是人们的繁衍生息之所,是人类一切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所有民俗活动展开的舞台。因此风土表现出极强的人文特性,是一定区域内气候和风俗,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也就是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统一。另外,本书第四章深入探讨了中外空间观念的异同,指出汉唐风土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众生活中的空间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感知和探索过程。也是本文颇具创新的论述。

  再次,本书的作者充分发挥民俗学、历史学、文献学的学术专长,对于汉唐风土记特别是周处《风土记》的辑佚、考证和研究,呈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术规范。

  周处《风土记》是汉唐风土记的代表性著作,深入剖析这部著作,对于认识汉唐风土记此类文献的性质和学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二章以四节十四个部分的重要篇幅,详细探讨了周处风土记撰写的时代背景、历代学者对它的辑录和研究、周处风土记的区域文化特色和文献体例特征。并以严谨的体例、全新的面貌、详细的校勘和注释呈现了本书的周处《风土记》新辑本。经过研究,本书指出风土记是中国古代的地理书,是中国古代地方志的滥觞,是特定区域文化的产物,它以记载当地的山水、气候、风俗、岁时节令和人物、传说为主,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观念;展现了中国古代下层民众的思想与生活,从多个层面体现了中国汉唐时期的历史民俗;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众生活中的空间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感知和探索过程;汉唐风土记中的外国游记和风土传,还体现了汉唐时期中国民众与世界交往交流的历史,是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外部世界异域文化的认知与冲击。总之,本书认为汉唐风土记作为特殊的地理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在体裁、类别方面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的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6年06月29日18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沈胜衣]留下石榴,记取开花的田野
下一条: ·[范可]500年中国移民史的一幅长卷
   相关链接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鞠熙]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邵晨宁]古代“麻风女型故事”的形成及其意义
·[察应坤]村级治理中革新力量与风俗的博弈·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郭炳亮]明、清方志风俗观研究·[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