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数字化采集专题系列培训历时3年 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专业化水平
  作者:邓雪晨 朱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4 | 点击数:1997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主办、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班(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日前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26个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地区及重庆市内的共170余名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本次重庆培训班是国家非遗中心继2014年湖北宜昌培训,2015年安徽合肥、云南昆明培训后,举办的第四期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活动,也是首轮非遗数字化采集分类专题系列培训的最后一期。至此,围绕非遗数字化采集方法、技术和十大门类业务内容的专题培训活动已全部完成,三年四期培训班累计授课95小时,参训人员655人次,其中大部分学员为省级非遗保护中心从事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采集技术人员。

  “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资源采集环节,在人力、物力、时间上所占比例最大,而且由于一些项目特点所限,拍摄过程往往是不可逆或不可重复的,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质,国家非遗中心主办的培训班能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问题。”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受训学员说。

  2013年,在国家非遗中心开展第一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之初,一些地区对于如何进行非遗项目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收录还缺少经验和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与误区,进而对于开展相关实质性专业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呼声愈发强烈。为了顺应这一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地方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切实提高采集人员从业水平和资源采集质量,国家非遗中心从2014年起,分阶段、分门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主题非遗数字化采集分类专题培训活动,逐渐积累经验、形成规模,成效初显。

  探索异地培训 资源优势互补

  专题培训实施前,国家非遗中心曾利用在京召开工作会或培训会等契机,邀请专家对来京参会人员进行授课,但因客观条件所限,培训覆盖面小、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有些时候培训的内容也与受训人员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业务的培训需求不相匹配。而专题培训班的开展采用的异地培训模式,将国家非遗中心具备的专家优势、专业优势与承办方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结合,突破了之前的限制。如2014年6月在湖北宜昌举办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摄影摄像专题培训班,正值“201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期间,培训以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切入点,邀请专家详细解读了民俗类非遗数字化采集标准,全面介绍了摄影、摄像的基本属性及拍摄方法,并安排学员赴秭归县现场了解和采集节日活动,包括龙舟竞渡、屈原后裔祭祖、稻场娱乐、骚坛诗会等,学员参与度高、分组讨论热烈、培训效果良好。

  培训内容丰富 教学形式多样

  国家非遗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员实际需要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力争通过培训切实解决地方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扫除工作盲区。在内容设置上,系列培训逐渐形成政策理论、非遗专业知识、田野实践方法、地方经验介绍及采集实践五大板块,围绕当期非遗门类主题,根据各板块设计课程,并保证所邀专家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贴合培训需要。在授课形式上,培训教学以加强学员能力建设为核心,除常规的专题讲座、课堂答疑互动外,还有实地观摩、分组讨论、作品互评、专家实例点评等多种形式。在2015年云南昆明培训班传统舞蹈类数字化采集标准的授课中,特别安排了云南舞蹈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傈僳族阿尺木刮的传承人上台演示,配合专家完成舞蹈动作展示、分解及标准内容讲解,教学现场气氛活跃。

  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工作的负责人吴安宇在谈到培训情况时显得很兴奋:“国家非遗中心举办的这种培训班形式新颖、分类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强,专家一堂课讲下来,我们省中心既知道资源怎样审核,保护单位也知道资源该怎样采集。我们借鉴这种模式在省里也办了一期120多人的数字化建设专题培训,联动和辐射效果明显,下面的市县回去后也在做,像贵阳、遵义、黔西南州就办了类似的培训班。”

  树立优秀范本 增进横向交流

  在3年多的时间里,通过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不少试点地区逐步摸索出一套专业、实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资源采录方法,成效显著。国家非遗中心充分利用培训契机,先后邀请湖北、湖南湘西、辽宁、云南四个试点地区,以及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及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三个试点项目的保护单位走上讲台,介绍各自在开展资源数字化采集工作中积累的特色方法和宝贵经验。这些单位通过详细介绍和案例展示,讲解了资料整理、方案编制、资源采录、后期加工及信息著录等各环节工作要点,树立了优秀样板和标杆,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参考和借鉴。

  重庆培训中,江西省景德镇市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就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介绍了他们“立像保护”的数字化保护思路和方法,引发学员热议。负责传统医药类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资源采录工作的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感慨:“景德镇的经验介绍太好了,技艺流程的采集做得非常专业,令人钦佩!这种高质量的视频进入国家数据库,不仅是对遗产项目的保护记录,对后期宣传推广和传承利用都很有意义,相比之下,我们同仁堂还有太多工作要做,这些经验介绍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

  谈到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曲艺类非遗数字化采集标准的主要执笔人吴文科认为:“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是由非遗保护工作专业化开展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切实做好非遗保护的基础性要求,是新时代开展非遗保护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非遗保护目标之必然。”

  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国家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执行长期培训目标,细化、优化培训计划与方案,与各地、各机构及专业人士开展更广泛合作,力求培训内容与形式多元、有效,使非遗数字化保护人才培养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各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水平,真正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7月13日第7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古籍“御医”
下一条: ·源自企业的非遗保护力量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