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西沙群岛的庙宇史迹有几大特点,值得关注:
其一,西沙群岛庙宇的建筑规模较小、形制较为简陋。然而作为南海渔民或疍家日常生产、生活的信仰传统,至今绵延不绝,广受祭祀膜拜。
1974年的考古调查简报清楚地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庙宇多位于岛礁的边缘地带,庙门向海,结构简单,门面低矮,多数就地取材,用珊瑚石垒砌,渔民俗称“石花”。小部分是从大陆运来的砖瓦、水泥砌筑。其中,永兴岛(兄弟公庙)、甘泉岛(兄弟公庙)、珊瑚岛(金沙庵)、晋卿岛的庙宇,属于近二十年来重修或重建,建筑形制较为简单。珊瑚岛上的金沙庵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建筑面貌颇新,系用红砖、陶瓷砖和水泥砌成,有琉璃瓦屋顶,刻有庵名“金沙庵”,庙门刻有对联“良书播震(?)九洲,好事流传(?)千古”(不太清楚)等字样,庙内外各设一个酱釉三足陶瓷香炉。甘泉岛现存的土地庙皆没有神像,其中一座系由珊瑚石加水泥砌成(图29-30),较古老,庙顶水泥划刻有一个人头像,庙内神台有二阶,设有一香炉插满香火;另外一座土地庙由红砖和水泥砌成(图30-31),较新,庙内亦设一香炉。晋卿岛现存两座土地庙皆珊瑚石堆砌,极为简陋。而最近新修的土地庙系水泥建筑,高、宽约1米多,呈圆拱门状,亦未设神像。北岛、赵述岛现存的土地庙原状乃系珊瑚石堆砌,仍然有渔民祭拜。
2015年4月23-25日,笔者亲往永兴岛考察岛上的孤魂庙。该庙位于现永兴码头附近港务局和海水淡化站旁边,系“中建第七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海南公司陈宗明先生捐款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原址修建”。庙约十多平方米,系水泥结构,门口有半圆形的照墙,外墙张贴马塞克,庙顶用琉璃黄瓦。庙内神案设有酱釉三足陶瓷香炉五个,一大四小,上烧有“金玉满堂”等字样,香炉内插满神香。神案上另有陶制的两盏蜡烛台和一箱香烛,未设立神像或牌位。另外有集宝箱(功德箱)、焚纸钱炉各一个。庙门内外有大量的鞭炮屑,庙内屋顶被烟全部熏黑,显见此庙仍受当地居民或渔民的经常膜拜。而沿海渔民还有立于渔船头朝拜海上神明的习俗。据笔者访问陵水新村疍家人郭世荣,海南渔民在西沙捕鱼时,对妈祖、兄弟公的信仰非常的虔诚。郭氏自己在1970年代在西沙海域捕鱼时,因迷航在海上漂移了一个星期。后来是通过船人请妈祖婆“降神”的方式,才找到岛屿陆岸。妈祖降神的启示是一只张开翅膀的海鸟动作,他们开始不理解,最终明白是跟着海上归巢的海鸟方向航行,就能找到陆地。这件妈祖降神救命的神迹,影响了他一辈子的信仰,如今他也加入海南道教协会,成为理事。
前述李准《巡海记》提到西沙群岛的晋卿岛有黎族人居住。按黎族人一直有“祭鬼(鼎)”的传统,特别是祭祀“水鬼”,同时有放“纸舟符”的信俗。[124]而韩振华提到海南文昌疍民还有向“天后婆”放彩船(纸船)祈求平安的习俗。[125]西沙群岛的孤魂崇拜仪式,俗称“做福”,而黎族人也有请“帕唠(鬼公、道公)”到家追祭“祖先鬼”做福的习俗。[126]疍民与黎人在族源上具有共同处,故整个西沙群岛的疍民的孤魂或兄弟公崇拜,很可能糅合了早期岛上黎族人关于“祖先鬼”“水鬼”等原始信仰的元素。
其二,西沙群岛庙宇古迹是我国拥有南海诸岛领土领海主权的铁证,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战略价值。吾等应有忧患意识,加强西沙主权历史的人文教育。
在西沙群岛中,永兴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永兴岛俗称猫岛或猫注,“猫注”就是海南话“妈祖”谐音,[127]故妈祖娘娘庙又称“猫注娘娘庙”。1936年法国借中日将激战之际,“乃藉口安南历史《大南一统志》内载某皇帝曾派人至黄沙岛立祠捕鱼等语”[128],企图将西沙群岛归其所有。[129]1939年又派兵非法侵占永兴岛时,越南人借机拆掉娘娘庙的砖瓦,并在岛的北面伪造文物,把猫注娘娘庙篡改为黄沙寺,以期形成所谓“历史拥有”的证据。其伪书了一对文法不通的汉文对联:“春亦有情海深喜逢鱼弄月,人得其意春风和气鸟逢林”,伪书“大南皇帝保大十四年(1939)三月初一日”云云,本想伪造越南皇帝在明命十六年己未(1839年)派人在黄沙岛建黄沙神祠,但保大四年(1939年)却露出马脚。事实上越南的黄沙岛是在今外罗山(理山岛)。[130]上世纪20年代,海南琼海渔民从西沙珊瑚岛海里捞起一尊石雕像,越南人竟冒认为古占婆人石雕。直到日本投降后,中国渔民始盖庙供奉。
我们看到,1947年李次民在《西沙群岛的现状》对法越在1938-1939年之间伪造所谓“黄沙寺”的证据多有揭露,而1957年贾化民《西沙群岛归来》对伪黄沙寺已经缺乏历史记忆了,误读为反映“孤魂渺渺”“碧血黄沙”的意思。韩振华、李金明提到:“今永兴岛上的用砖瓦盖造的这间猫注娘娘庙的遗址尚存,但‘黄沙寺’的寺匾以及越南人用汉文写的对联,也早已无存,不然的话,还可以做为伪造者的罪证。今后如有可能,可以恢复娘娘庙这个名称,还它原来应有的面目上,同时,也是中国渔民先辈在此开始经营的证据之一。”[131]而最让人担忧的是,1993年永兴岛重建的孤魂庙,居然再次误刻着越南人伪造的对联,并张挂着庙门上。近年出版介绍对联的不少通俗书籍,更是日用而不知,误将此伪造对联视为西沙古庙旧联,以讹传讹,大摆乌龙。包括:任喜民主编《对联艺术》(1983)、马书田《千年对联佳话》(1987)、唐麒主编《中国对联故事总集综合卷》(2004)、许树安、郑春苗《中国文化知识(续编)》(1990)、李从武主编《奇联巧对选赏》(1993)、《对联故事总集》卷4(2002)等书。永兴岛的孤魂庙、娘娘庙是我国最早开发和经营南海诸岛的重要铁证之一。强化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意识教育,普及和培训南海诸岛地理人文知识,刻不容缓。
其三,西沙群岛庙宇的文物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关系密切。一则庙内所保存的瓷器、香炉、陶烛台、碗、签筒等神圣器物的年代,涉及明清及近代,时间跨度颇大;[132]二则这些神圣器物来自福建德化和漳州、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等地窑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西沙群岛航线上的海外贸易的繁荣;三则这些庙宇历经多次的重建、增建、修葺,是东南沿海的渔民或疍家、过往商船、客商的避灾祈福之所。特别是西沙群岛庙宇史迹如遗存之神像、瓷器等,与西沙群岛附近岛礁水下沉船出土的宗教文物有着同质性的亲缘关系。诸如永兴岛、珊瑚岛、金银岛、琛航岛的庙宇的石人像或瓷器神像,当同属于西沙岛礁沉船所载之器物,为海上渔民或疍家所发现并加以供奉。这是西沙群岛庙宇古迹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珊瑚岛附近出水的石头神像,更展示了西沙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体现了我国的宗教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影响。这批水下石像文物的存在,也成为我国拥有西沙主权的历史见证。
根据考古调查,西沙群岛珊瑚岛礁一号沉船遗址,遗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石质建筑构件与石雕件。1986年,在西沙群岛珊瑚岛附近海域,打捞出一尊女性石人像(图41)、一尊男性石人像(图42)。文物专家推断女性石人像年代约为“清(1644-1911年),1986年西沙群岛珊瑚岛附近海域打捞。通高153厘米。站立于八角形座上。头梳高髻,身穿直袖长衣,下着裙,右手作膜拜状,左手托瓶于胸前。女性形像。当时移居东南亚的华人甚多,并在当地建造庙宇。这些石像可能是运往海外庙宇使用的。”男性石人像年代约为“清(1644-1911年),1986年西沙群岛珊蹦岛附近海域打捞。通高165厘米。站立于八角形座上,头戴冠,长须飘逸,身穿宽制衣袍。脚穿靴,双手持物,男性形像。” [133]值得注意的是,该女性石人像与珊瑚岛金沙庵所祀的石人像(参见图28)极为相近,似为手持净瓶的观音菩萨(亦有释为妈祖),显见是同一批沉船所载的宗教物品。男性石人像则更接近于道教或华南闽粤的地方神明。
图41-42:西沙群岛珊瑚岛附近海域出水的石人像[13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指阅微站 2016年07月14日 01:27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