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陈进国]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
  作者:陈进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4 | 点击数:30377
 

图17:海南琼海加积镇东关庙的土地神像(陈进国摄)

  当然,作为海神的伏波将军在海南和南海诸岛的深远影响还是值得大书特书。按:路德博在汉武帝时代曾荡平南越叛乱,开置南越(包括海南)九郡;马援在光武帝时间平定南越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反叛。二人在拓殖我国南方疆土方面贡献卓越,史称两汉伏波将军。伏波的字意为“降伏波涛”,为众多将军封号之一种。伏波崇拜不仅在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甚至远在越南河内都有祭祀的庙宇。[69]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海人民就视伏波将军为海神,“以遏海波”。“二伏波将军者,专主琼海。其祠在徐闻,为渡海之指南”。[70]宋代以来,在海南岛多地皆设庙祭祀。明清《琼州府志》《昌化县志》《澄迈县志》《崖州志》等记载,琼山(宋)、儋州(宋)、澄迈县(元明清)、崖州(三亚,明)、昌化(明)都设有伏波祠或伏波庙。正德《琼台志》卷26《坛庙》称“宋来渡海者专乞佑”。宋苏轼贬至海南时所书《伏波庙记》称:

  汉有两伏波,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前伏波邳离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自徐闻渡海适朱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舣舟将济,眩栗丧魄。海上有伏波祠,元丰中诏封忠显王。凡济海者必卜焉。曰:“某日可济乎?”必吉而后敢济。使人信之如度量衡石,必不吾欺者。[71]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的路马伏波纪念馆,设有二伏波神主牌位;海口市长流镇荣山村马伏波庙,拜马伏波、马伏波夫人,并设“境主汉伏波忠显王文渊马公讳□神位”;临高县社昆港忠显王庙兼设马伏波神主牌位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忠显王庙给修集资公布》就提到“众多的船主、渔家主妇”的集资,说明伏波神仍然是当今海口、临高渔民出海前膜拜祈福的对象。西沙群岛晋卿岛又为李准定名伏波岛,显见南海设庙祭祀伏波将军并属正常。按现海南岛伏波庙神主牌上共书二伏波名号(图18-19)——“敕封伏波将军邳离(新息)侯爵封忠显(佑顺)王路(马)公讳博德(讳援)神位(左官将右使兵)”云云。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太平岛土地庙若兼有奉祀二伏波将军,多用神主牌位,不太可能设神像(伏波将军需设二尊神像)。我们从永兴岛渔民的请神文也可以印证(详后)。[72]至于琼海、三亚、陵水一带的疍家,根据笔者访问,疍家在南海作业时并未有祭拜伏波将军——马援公的传统。

图18: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路马伏波纪念馆”神像 (陈进国摄)
图19: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路马伏波纪念馆”神主牌 (陈进国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所提及的太平岛祠堂,接近于孤魂庙,应与东沙岛的兄弟所相似,供奉过世的渔民或孤魂的神主牌位。而二战时日人占领太平岛所修的庙就是神社。麦蕴瑜言及收接太平岛,日人“尚有无线电台、电力厂、仓库、神社、水井、蓄电、各种石碑、宿舍、墙基、道路、防空洞、晒渔场、坟墓等”云云,显见日人在谋求文化占据方面的用心。[7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指阅微站 2016年07月14日 01:2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曹南来]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
下一条: ·[吴青]社区信仰与学科进路
   相关链接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李银平]民间信仰空间变迁与传说叙事圈层构建
·[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杨思敏 吴重庆]“承包”神明:民间信仰格局的变迁与庙宇灵力的再生产
·[陈科锦]庙宇重建、仪式复兴与地方社会构建·[岳永逸]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
·[沈洁]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至1940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沈慧玲]中国民间信仰在泰国的传承
·[王加华]被“私有化”的信仰:庙宇承包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史铁生]庙的回忆
·[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