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李粉华]亚瑟·哈图对特性形容修饰语的研究
  作者:李粉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08 | 点击数:12093
 

  根据乔坎·瓦利哈诺夫和拉德洛夫所记录的文本,有关阔绍依的活动是与商业活动直接相关的。但在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玛纳斯》史诗文本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描述,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圣人。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对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以及物质匮乏的草原生活来说,商业以及其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满足也是一种幸福。经过歌手的传颂,阔绍依的形象更为高大和抽象,他不仅是一位能够带来幸福的人,也是一位能够保佑人们的非凡圣人。

  在世世代代的柯尔克孜族中,《玛纳斯》史诗一直以口头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歌手演唱时有可能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身体状况、年龄、地方口音或者其他因素歌手发音不准,或者是听众自己没听清楚。当歌手和听众之间发生听说“错位”时,歌手可能需要向观众重新解释用语,在解释过程中歌手又可能因此创作出新的故事。这样的例子在国外的史诗中也是常见的,比如在法国的武功歌(Chansons de geste)中有形容词“cour(b)nez”(有鹰鼻子的),歌手演唱的时候,字母“b”发音较弱,听起来像“cour(t)nez”(有矮鼻子的),“cour(t)nez”一词中的“t”也发音较弱,“矮鼻子”被理解为“被削短的鼻子”,在观众求知的压力下,此时歌手就不得不创编新的片段和故事向听众解释一个有名的“鹰鼻子”是如何被削短的。[9]

  (五)分解型(Disintegrated)

  “分解型”强调的是在不同的诗行中,语词中相同或相似的构词成分意思会不同。柯尔克孜族是中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语言也有渊源的历史并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在年乔坎·瓦利哈诺夫搜集的《阔阔托依的祭典》中,第153行“jöιöηκöιüü sarl ker”意为“金色山坡一样高贵的身份”,而KÖz-Kaman的1057行“jöιönüš sarl”意思为“高山上的雄鹰”。这两个词词根一样,因词缀不同,意思相差很大。

  (六)赞颂型和诋毁型(Laudatory and defamatory)

  从功能上看,史诗中有些形容词是用来歌颂赞美人的,比如“心灵手巧的”、“敏捷的”、“月亮似的”,还有些形容词是诋毁人物的,例如“野蛮的”、“罪恶的”。在这基础上“赞颂型”和“诋毁型”的形容词又可细分为两类:

  1.充盈性(Substantial):这类形容词是在传统中孕育出来的,是史诗歌手词库中比较显赫的部分,使用时很活跃。虽然《玛纳斯》史诗延续了若干个世纪,不同的歌手有不同的演唱版本,但整个《玛纳斯》史诗的人物特征是比较固定和鲜明的,如巴卡依汗是智慧长者,楚瓦克勇猛善哉,阿勒曼别特智勇双全,阿吉巴依能言善辩,在歌手的词库里有固定的词语来修饰这些特定的人物,这类形容词使用频率较高不会随着历史发展而削减。

  2.退化遗忘型(Faded or unremembered):史诗传承历时之长,在史诗的演唱过程中有些词是经常被歌手运用的,相反,在歌手的词库中有些词被使用的频率会比较小,渐渐会被遗忘。或者因为生活观念、信仰的变化歌手也会选择不用某些词。

  (七)循环型(Cyclic)

  “循环型形容词”是英雄史诗里用来形容另一部史诗,或另一个史诗篇章故事素材的一种比喻,类似于汉语中的成语,代表一个故事或典故,但不限于只是一个词,可以是数行诗。《玛纳斯》史诗中英雄人物众多,每一个英雄人物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在有的史诗或史诗片段中是以较长的篇幅呈现,而在其他史诗或者史诗片段中穿插进这个故事时,歌手只是简略带过,不详细叙述。比如以下的例子:

  1385 Kečä ak teηgä bulun čačkan kul, 不久前抛撒雪白银币的奴仆,

  Altailaγan Kalmaktan, 从呼喊着“阿尔泰”的卡勒马克人那儿

  Künkäilägän Kalmaktan 从呼喊着“昆凯依”的卡勒马克人那儿

  er öltürüp kačkan kul, 杀死英雄便逃之夭夭的奴仆,

  ös jurtunda jatpaγan, 抛弃自己故乡的奴仆,

  1390 ös elindä batpaγan, 被自己的同胞抛弃,

  kabılan tūγan Alman Bet[10] 老虎生的崽子阿勒曼别特。

  以上诗行是阿勒曼别特在盛怒之下鞭笞了楚瓦克之后,楚瓦克向玛纳斯诉状时对阿勒曼别特的描述。简单的几行诗交代了阿勒曼别特的身世经历,在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版本中,有多个地方提到了阿勒曼别特的身世,但真正详细叙述他身世是在“玛纳斯率部远征”一章中,阿勒曼别特荣任全军统帅引起将士不满,与楚瓦克发生纠纷时,阿勒曼别特讲起自己的身世。这段情节详细交代了阿勒曼别特的六代祖先,他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以及与父亲因信仰问题发生争吵,遭到追杀并失去了母亲,在愤怒之下血洗京城,逃离并投奔了哈萨克等经历。上述的诗行即是这个章节素材的比喻和概括。这一类情况即为“循环型特性形容修饰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秋山利辉:《匠人精神》摘录
下一条: ·[太史文]七夕与鬼节为什么同在农历七月?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