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同志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要让传统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靓起来、立起来,实现从口耳相传到多媒体传播的时代变化,既起到保护传承作用,又发挥教育作用。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要有情节,要有故事,用故事和情节来传承传统文化。
白雪公主和安徒生童话很多人知道,中国也有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传说和其他很多很多的故事,原来流传都很广泛,家喻户晓,但现在年轻人已不清楚具体情节了。在古代,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感化孩子,因此民间故事中包含极为丰富的教育元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完成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我是参与这个工程的骨干之一,负责的是传说。为了对这些传说进行分类,我阅读了大量的传说故事文本。这些故事太吸引人了,而且充满了智慧。看了这些故事,听到这些故事,便会经历一种感化,得到一种启迪,接受了正能量的教育。我还是一个年长的人,这些故事如果让年轻人来看,他们所获得的教益更大。我为祖先们留下如此宝贵的口头遗产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所以,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化遗产的确是要加以利用,不能让它们湮没掉了,远离我们的生活。大量的口头文学遗产已经记录下来了,变成了书面的文本,现在已经电子化了,进入了大众传媒。这是民间故事复兴的必由之路。
靠什么传播与传承口头文学遗产
◎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没有很好地利用口头文学遗产来进行创编。国外做得比我们好,他们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得到充分利用
◎应该延续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在源远流长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实际上,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是一种“元文本”。什么是元文本呢?就是最生活化、最原生态的文本,“元文本”可以生发出无数种文本,也就是说,这些故事可以为其他的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口头文学遗产来进行创编。西方做得比我们好,他们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得到充分利用,比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它们都是利用了传统的神话资源来进行再创作。但是说实话,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在吸纳口头传统方面意识并不强。
另外,我们的民间故事,是不是可以更多进入到教材里面,小学的课本里面?现在,小学课本里面的歌谣、民谣、童谣、民间故事已经几乎没有了。我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面还有,现在没有了。现在充斥课本的是唐诗宋词等精英文学。
还应该借助大众传媒,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载体来传播。刘奇葆同志说了,中宣部正在用动漫的形式,来表现传统的故事。我觉得这种手段是非常好的。现在是读图时代,让口头承载的故事变成画面的故事、3D故事,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甚至应该拾起连环画和小人书,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连环画。
还有其他的大众传媒,比如说游戏。游戏里面,也可以增加故事题材,甚至包括我们的手机,我们的微信表情包,能不能有传统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浸淫在西方的电影、小说里,不知不觉就在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中国有自己传统的意识形态,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应该延续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在源远流长的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过去,我们利用更多的是上层的精英文化,比如说唐诗宋词、明清的小说及儒家的文化经典,实际上还有更加广袤的民间文化,那是中下层的老百姓的知识和学问,包括口头文学。这些民间文化遗产也需要加以继承,加以利用。
民间口头文化遗产更有传播力。过去的老百姓没有读写的能力,他们看不懂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只能流传于上层的精英社会,并没有进入到底层民众社会。民间的口头文学遗产作为民众自己的文学,更加深入人心。实际上,唐诗、宋词、元曲等形式,都是来自于底层社会,都是吸收了民歌、民谣的养分发展而成的。民间底层的文化是最基础的文化,更为稳固。其传承的惯性极强,只要会说话,就能够传播和享受口头文学。口头文学伴随着其他的生产生活,它的演述不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劳动当中,人们就可以讲故事、唱民歌、说笑话,不需要腾出专门的时间。
口头文学最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知识学问、道德观念、生产技术和情感态度,因为它是集体的智慧,它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上层的精英文学是个人的文学创作,反映更多的是作家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民间口头文学表现的是民众集体的情感意识。
流传到现在的口头文学都是经典。虽然我们一说到经典就是儒家经典和精英文学,但口头文学作品是被时间冲洗过的,在流传过程中,那些不适应时代思想观念的自然就被淘汰掉了,留下的都是精华。民间故事都具有变异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自行调节,所以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本文刊于《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6月29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