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约翰·迈尔斯·弗里 (John Miles Foley,1947-2012)
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1947-2012),国际著名的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美国密苏里大学威廉姆·拜勒杰出人文学术讲席教授,校董会古典学和英语资深教授,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口头传统》学刊创刊人和主编,e研究中心主任,“通道项目:口头传统与互联网”创办人,口头传统研究国际学会发起人。弗里在国际口头传统研究领域中堪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对古典学、史诗学、民俗学、斯拉夫学、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研究及相关的平行学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弗里1947年1月22日出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北汉普顿市。1969年毕业于科尔盖特大学,获数理化学士学位;1971年在麻萨诸塞大学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73年在贝尔格莱德大学专修南斯拉夫语言文学;1974年在麻萨诸塞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古英语、古代希腊语和南斯拉夫语,后来分别在哈佛大学(师从阿尔伯特·洛德)和贝尔格莱德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74至1979年在爱默里大学任英语助理教授;1979年转至密苏里大学执教,先后任英语副教授、教授和古典学教授,1985年荣膺威廉姆·拜勒杰出人文学术教授;1996年至1999年任古典学系系主任;1997年荣膺校董会古典学和英语讲席教授,直至2011年退休。2012年5月3日凌晨,弗里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辞世,终年65岁。
弗里精通法语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兼通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意大利语、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等,长期致力于口头传统的比较研究,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古希腊史诗、中世纪英语(盎格鲁─萨克逊语)、南斯拉夫语和民俗学。1986年弗里在密苏里大学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 CSOT),并一直担任中心主任;同年他还创办了学术期刊《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成为“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学派自洛德之后的主帅,被誉为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用功极勤,著述颇丰,生前发表了超过200篇的专题研究论文,其中涉及口头传统、古希腊、中世纪英语及南斯拉夫的论文达175篇;代表性专著主要有《口头创作理论:历史与方法论》(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1988,中译本名为《口头诗学理论:帕里─洛德学说》),《传统口头史诗:〈奥德赛〉〈贝奥武甫〉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归来歌〉》(Traditional Oral Epic: The Odyssey, Beowulf, and the Serbo-Croatian Return Song, 1990),《内在的艺术:传统口头史诗的结构与意义》(Immanent Art: From Structure to Meaning in Oral Traditional Epic,1991),《演述中的故事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 in Performance, 1995),《荷马的传统艺术》(Homer's Traditional Art, 1999),以及《怎样解读口头诗歌》(How to Read an Oral Poem, 2002)等。
弗里曾多次前往塞尔维亚的乌玛迪安地区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并几度前往哈佛大学“帕里口头文学特藏”进行档案研究,后来编校并翻译了帕里和洛德于1935年采录的南斯拉夫古斯勒歌手哈利利·巴日果利奇演唱的史诗《穆斯塔伊贝之子别齐日贝的婚礼》(The Wedding of Mustajbey's Son Bećirbey as Performed by Halil Bajgorić,2004)。有理科背景的弗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发表过以计算机研究口头叙事的三篇论文,其箧中遗著《口头传统与互联网:思维通道》(Oral Tradition and the Internet: Pathways of the Mind,2012)是其长期探索口头传统和互联网运作规律的学理抽绎和智慧结晶,深有文化哲学的旨趣。本着其一贯践行的知识、艺术及观念的彻底民主化精神,该著在文稿付诸出版的同时便以网络呈现方式(http://www.pathwaysproject.org)对所有受众免费开放,并鼓励读者通过在线回应或供稿进行参与性对话,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皆可谓独出枢机。
弗里立足于发扬并拓展“帕里─洛德学说”,在自己的治学中将“口头程式理论”的思想精髓和“讲述民族志”、“演述理论”、“民族志诗学”、“语义指涉”、“接受美学”等20世纪最为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融汇于口头传统的比较研究中,先后系统地提出了“口头传统的比较法则”、“演述场”、“传统指涉性”、“史诗语域”、“大词”、 “交流的经济”、“传奇性歌手”、“口头诗歌四类型”、“口头传统/文本技术/互联网技术并立”及 “思维通道”等概念工具和理论学说,从而构造出独具学术个性的口头诗学体系和口头诗歌文本的解析方法。在这些概念工具中,弗里对传统口传史诗的意义解码则基于文本性质与接受美学的理论话语及其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意义”在本质上是一个参与的过程,而非一种纯粹的文本现象,由此提出的“传统指涉性”(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成为其《内在的艺术:传统口传史诗的结构与意义》一书的理论生长点,为其之后的几部专著进入“传统口头诗学”的建构提供了语境诠释的理论框架,在口头传统研究领域形成深远影响。弗里一向主张在探问什么是传统文本之前首先应该探问文本是如何传达意义的,而意义的生成过程才是口头诗歌的重要特征;不论是口头文本还是源于口头的文本, 传统本身也提供了具有阐释力度的编码规则,但需要去发现。换言之,需要研究者将演述者及其受众纳入文本接受史的考察范围,从而按照传统本身所赋予的意义生成机制和美学结构去阐释传统,并从文学接受的立场去理解和揭示口头传统的艺术法则和诗学规律。
弗里本人还曾以《“谚语”之通鉴》(An Almanac of *Proverbs*)为题,将毕生从事口头诗歌研究的心得和洞见归纳为朗朗上口的10条“自创谚语”(homemade proverbs):(1)口头诗歌与语言的运作规则一样,且有过之而无不及;(2)口头诗歌乃是一个复数名词;(3)演述使事件成其为可能,但传统乃是该事件的语境;(4)口头诗歌的艺术通过其特殊的语言而显现,但并不止于特殊语言;(5)解读口头诗歌的最佳指南恰恰在未曾刊印的词典之中;(6)演剧方为要害(而非脚本);(7)重复乃症侯,非病兆也;(8)创编和接受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9)解读既要深入到符码的背后,也要涵泳其间;(10)真正的多样性需要参照系的多样性。这些洞见也是他毕生探寻“传统口头诗学”的经验总结,胜义纷披,掷地有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