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面具舞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国在过去五十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为了保护和延续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同那些最好地持有该项目的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一起被认定。后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并在政府相关支持的鼓励下,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他人。有关这个支持体系的基本结构连同近期所面对的挑战,也在文中得到详细的记述。
【关键词】 “人间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挑战
[作者简介] 任敦姬(Dawnhee Yim),韩国科学院院士,东国大学杰出教授,人类学与民俗学专业。
[译者简介] 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沈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任敦姬教授应杨利慧教授的邀请,于2015年4月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举行的两场学术讲座中的一场。原文发表于ICOM News杂志,2004,NO.4。本文的发表得到了任敦姬教授的授权,特此谢忱。——译者注]
文化常常被二分为西方与非西方、男性与女性、精英与民间,或者有形和无形,而前者始终享有特权。特别是由于现代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世界的扩张,与非西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被认为是更有理性、更有价值、更高级的。而全球化使得这种趋势更为严重。
同样的,正如很多女性主义者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相比男性文化而言,女性文化被认为只具有更低的价值,相对也不那么重要。而文化批评家们也已经注意到,民间文化常常被看作是老旧的、过时的,它只拥有被遗忘的价值。
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常被认为没那么重要。比如,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e and National Heritage),但是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范围却只局限在有形文化遗产,如吉萨金字塔或中国的万里长城。直到31年之后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通过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而在一些参与国家中,该公约仍在等待通过。
以上所说的二分法的不公平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文化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以及性别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醒我们要对抗这种因文化等级性而造成的不平等性。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所有文化就其自身而言都是重要且具有意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遵循该原则,在2001年发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ESCO’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基于这些发展,今年在韩国召开的主题为“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ICOM Conference)受到了最大欢迎。该会议提供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实际的协同合作的机会,以便于对世界不同文化有更加平等的理解。
在韩国这样一个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的国家举办这样的大会并非偶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韩国一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有极大的兴趣并做出了重大贡献。韩国通过“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s)[ 关于Living Human Treasures的翻译,有“人类活瑰宝”、“活着的人类财富”、“人类活财富”等不同译法。本文将之译为“人间国宝”,以期与韩国本土的说法“人间文化财”相呼应。后文将不再标注英文原文。——译者注]的认定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际间的传承,这套体系被证明十分有效。因此,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正式决定,这是一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体系,建议各成员国采用该体系。
对一些文化政策专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事实上,很多国家并没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界定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时,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不去实施特殊的保护政策,那么文化灭绝的危险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接下来,我想简短地介绍一下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当然,这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模式,但它在保护大量原本可能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方面,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此外,不像固定的有形遗产,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非常不同的政策和方法。基于这些考虑,简单讨论一下韩国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及其意义是值得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