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作者:[韩]任敦姬著 沈燕译 彭牧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9 | 点击数:15094
 

保存过去/适应未来

  以面具舞(masked dance dramas)为例。在面具舞中,演员们所戴的面具是用来讽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这类民间戏剧丧失了对大众的吸引力,正面临消亡。20世纪60年代,这些戏剧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优秀的表演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以教授他人。这些“人间国宝”在舞蹈和文本方面都很忠实地表演并传授给学生。然而,一些学习了这些面具舞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坚持认为,文本的内容根植于过去,太过古老,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多大关联。为了使这些戏剧有恢复原有的魅力,他们建议,应该把讽刺的对象从过去的统治阶级转变为当下的政治家以及富裕的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他们认为,充满着古文和陌生词汇的文本应该被现代语言文本所代替,以便进行传承。

  但是,那些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官方最初认定形式传承的人则认为,正如某种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被展览,它是某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后代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同样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被认为是过去某个时代的产物并影响未来的再创造。如果我们承认了变化并传承变化了的形式,那么旧的形式就会消失。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韩国大学校园里,面具舞成为了反政府民众文化运动[People’s (Minjung) Culture Movement]中戏剧的模仿形式,而农乐(nongak)[ Nongak即农乐,韩国农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包含了音乐、舞蹈、仪式等,主要在春耕秋收时表演。表演时有四种基本乐器,即手锣、锣、长鼓、鼓。2014年11月,韩国农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译者注]是四物农乐(salmunori music)[ salmunori music即四物农乐,是由Nongak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译者注]发展起来的原型,如今四物农乐在现在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虽然那些支持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形式的学者本身也在反省这个问题,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在快速变化的韩国,传统形式应该被保存,否则它们就会消失。他们问道,如果新的形式被认定,同时旧的传统形式则任其消失,那么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面具舞的年轻演员认为,这些戏剧本身就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适应环境改变自身,而今天,它们只是在持续这个过程而已。除非承认这些变化,否则文化遗产对现代观众来说,就会显得僵化和死气沉沉。

  因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该保存其旧的形式,是否允许其在表演时有所变动,而这种变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允许的,学者、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意见各不相同。

  第三个挑战性的问题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体项目在分类时出现的类别间界线被打破的情况。这些项目都以众多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相似的变体(variations)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每个表演者都传承自己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如果其中一个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而它最好的表演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这个被认定的版本将会在排除其他地方性和个体性变体的情况下进行传承。因为国家对一个项目或一个表演者的认定,即授予了其文化上的权威。如果年轻人都来学习这个被国家认定的版本,那么其他版本的继承人将会越来越少,直到消亡。如果说我们想要保持民间艺术更大的多样性,那么就应当致力于找出一种方法来,以超越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未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从韩国的经验中,我们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仅仅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开端。新的问题会随之而来。韩国实行的“人间国宝”系统,以及其他国家施行的类似的文化保护政策,大大推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并非只是韩国独有的,我们希望我们国家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个前车之鉴。

  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已经普遍开始限制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力量,但除了更为通常的展览外,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越来越有兴趣。但是,我们需要寻找不同的方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保其可以传递给子孙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被创造,并在时间的流逝中相对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在保护工作中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享彼此间的看法。我希望这种意见的交换,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去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下一条: ·[杨利慧]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
   相关链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