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8 | 点击数:10782
 

吴越地区在古代是鸟文化的崇拜地区,从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开始,河姆渡一带主要是鸟文化,根本没有见到龙文化的影子。著名的“双凤朝阳”的图案,以及在考古中出现的江南吴越地区广泛呈现的鸟文化区,都是鸟舟广泛使用的文化基础。龙崇拜的传入大概要比鸟崇拜晚两千年。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反应了河姆渡先民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1976年,宁波觐县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铜钺,上面有四个羽人做划船竞渡状,四人头顶有二龙图案,现在很多人说这是最早的龙舟竞渡。

  但是上图有两处疑问,第一,图案舟船没有出现,不能判断是龙舟还是鸟舟;第二,四个羽人头上戴有羽毛冠,是明显的鸟崇拜意象,而羽人则是不折不扣的鸟崇拜的产物。如果这样一种判断基本无误,则是鸟舟竞渡更在先秦时期就发生了。 民间保留的鸟舟竞渡的传统,因为后来龙舟竞渡壮大而被边缘化,但也仍有一些地区延续着凤舟竞渡的传统。例如湖北洪湖的凤舟竞渡,现在还在端午期间举行。四川广元的凤舟竞渡,配合着女儿节还在传承,其实也是古老的凤舟竞渡的遗存。广东揭阳的凤舟竞渡,杭州蒋村的凤舟竞渡,以及福建地区的凤舟,都是鸟舟竞渡的文化遗存。关于凤舟竞渡,往往加入了女性帝王故事,比如纪念武则天等。但无论如何,端午竞渡最初就是鸟舟竞渡,后来演变为凤舟竞渡。

◄广元凤舟赛,参赛选手也都是女子。

龙舟竞渡又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上最著名的龙舟大概要属隋炀帝出巡的大龙舟吧,那可是皇家宝船的代名词。由于是皇家所用,所以一般人就不能打造龙舟。刘宋王朝有规定:“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王王之妃及封侯者夫人行,并不得卤簿。诸王子继体为王者…乘舫皆平,两头作露平形,不得拟象龙舟。”这里要求王子的乘舟都不得“拟象龙舟”,平民可想而知。

◄隋炀帝所乘的龙舟,体势非常高大,计有四层,相传高约15米,长67米,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可谓是穷奢极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何新]端午考
下一条: ·[周晓波 王晓东]论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及其流变
   相关链接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刘贺娟]云端记忆:疫情下赛龙舟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