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作者:朱以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7 | 点击数:9388
 

  21世纪初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被面、提包、台毯、靠垫、马夹、领带等日用品。如今南京云锦已经切实地走进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逢年过节人们都会用云锦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南京云锦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流行元素而广受欢迎。

  南通蓝印花布之所以存续状况良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吸取了蓝印花布中的传统因素进行了再设计,纹样和图案均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从窗帘到桌布,从拉杆箱到儿童玩具,从门帘到壁挂,还是人们熟悉的蓝印花布的颜色和花纹,但更加实用的产品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生产性保护的目的是使传统技艺更长久地存在。基于传统技艺的生活属性及人文价值,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加深手工艺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才能在人们认知、参与的基础上,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手工艺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手工产品、使用手工产品的人以及人利用手工产品进行生产、生活、娱乐、民俗、祭祀等活动,形成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的文化场所。生产是基础,没有产品也就不存在手工艺的文化空间;民众的参与是条件,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途径,恢复民众的传统审美情趣,营造适宜非遗存在的土壤,提高民众文化自觉,才能使非遗与民众生活密切联系并产生互动,从而形成非遗存续的基础。

  四、结语

  相较于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文化积淀深厚、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方式,这种活态保护方式的目的是使非遗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技艺持久传承下去。这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作为生产性保护核心的传统技艺不能中断。传统技艺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祖祖辈辈积淀而成的,作为一项技术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文脉延续的保证。

  二是传承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传承人是将生产技术代代传承下去的活的载体,优秀的传承人不但从先辈那里继承技艺,还能根据生活的变化予以创新,如此才能使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这里关键的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要让传承人拥有高于最起码是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某项技艺谋生,以拥有某项技艺为荣,能取得经济效益,能保证他们有比较充裕的生活,如此他们才能有将某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一项再好的传统技艺,如果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传承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让他们在贫困中死死守候,那这项技艺也不会长久。

  三是传统技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有适宜它存在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因此,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营造适宜传统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在生产和生活的互动中保护传统技艺,是使传统技艺延续下去的良策。

(原文刊于《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6-05-17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下一条: ·[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张兆林 李希进]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标准研究探微·[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庞涛]阿拉善地毯传统技艺的调查与研究·实施抢救性记录应遵循的原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