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朱刚:《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
  作者:朱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5 | 点击数:5806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

作者:朱刚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3月1日

平装:317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16157817
条形码:9787516157817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文书名:Verbal Art as Communication:The Study on Shibaoshan Song-Fair of the Bai People in Jianchuan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理论研究”主要以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转向”为背景,在语言学、哲学、民俗学的学术史回溯中,深入解析了民俗学中的“演述”概念,进而指出:当代民俗学理论从“事象”到“事件”的转变,以及重视情景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既符合人文学科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理论求索的潮流,也是交流民族志理论所承接的民俗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下编“田野阐释”在上编论证之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以白曲演述(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行为中心,利用交流民族志的工作模型,阐释了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灾、驱邪求雨、繁衍人口、整合社会。文后附有一定数量的白曲誊写文本、翻译以及田野日志。


作者简介:
  朱刚,男,白族,1980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口头传统、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与他人合著有《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县库拉日克村吾依组调查》及《西方神话学读本》(合译)等成果。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五 术语简释
上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 关于歌会的介绍性资料
二 歌会的历史文化探索
三 平行个案:以花儿研究为参考
四 其他理论著述
第二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转向
一 语言转向:20世纪人文学术的重大变革
二 赫尔德奠定的语言转向因子
三 语言转向与语言学的范式革命
四 民俗学的学术史反思
第三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
一 民俗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二 演述的概念演进:从乔姆斯基到海默斯
三 演述之解析:以鲍曼为中心的视野
四 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方法的理论前景
第四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交流民族志
一 背景:言语研究的确立
二 言说民族志及基本观点
三 理论脉络:以20世纪70年代为中心
四 理论工具:言说模型
五 交流民族志对歌会研究的启发
下编 田野阐释
第五章 石宝山歌会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一 历史沿革及地理环境
二 历史文献中的石宝山
三 歌会的人文地理空间
四 歌会与历史上的古道贸易
第六章 石宝山歌会的地方性知识
一 民间传说中的歌会
二 歌会与农业生产
三 歌会的时间意义
四 歌会起源的批判视野
第七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民族志解析
一 歌会的环境和场景
二 歌会的文化规范
三 白曲的文类解读
四 白曲的口头诗学反思
第八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事件分析
一 事件分析一:以2006年的个案为例
二 事件分析二:以2008年的个案为例
三 事件分析三:以2012年的个案为例
四 启示:歌会研究的几个误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一
附录二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二
附录三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三
附录四 田野日志选
后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楊利慧等:《現代口承神話的民族志研究——以四個漢族社區為個案》(繁体字版)
下一条: ·吴效群编:《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