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满的《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以1949年的社会大变革为眼,眼光却不局限在1949年,而是极具历史的纵深感。一方面,该书以近代“海道”评弹的形成为背景,展现出1949年大转折时期评弹艺人群体在“新”与“旧”之间的迷茫、调试、选择和命运,体现出国家政治权力的控制、反复和更迭对评弹文本、艺人生活、技艺传承、“三皇”崇拜、从业方式等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该书款款陈诉五六十年代各种政治运动对评弹的压制和利用,也从70年代评弹一定程度上的复兴体察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惊人再生能力,以及评弹盛况难再的复杂况味。该书灵活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玉蜻蜓》和《小二黑结婚》两个典型文本的生成和改编,展现出两个同为反物欲反势力的婚恋故事,却因角色身份问题在阶级至上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境遇。又通过叙述钱景章——这一在评弹界极具传奇性和影响力,积极投入新时代的评弹改造,却在1951年被枪决的艺人生平,复现出加诸于人身的历史的复杂、诡谲和残忍。
这项课题也包含一本口述史作品:《凌云仙曲——蒋云仙口述传记》由弹词女艺人蒋云仙亲述生平所历以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本人的性情语气跃然纸上,可与唐耿良的口述史——《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7]对读。周良的《伴评弹而行》,收录了周良先生作为建国后重要的评弹管理者、研究者的许多忆人忆事的文字和研究文章,记录下他对评弹的理解和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包含着大量的重要信息和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菊坛名家丛书》中,有三本评弹艺人的传记,也已在2014年出版。分别是唐燕能著《皓月涌泉——蒋月泉传》[8],费三金著《坐看云起时——周云瑞传》[9],和潘讯著《一曲琵琶凄婉绝——徐丽仙传》[10],也都值得研究者和评弹爱好者注意。
关于说唱文学的社会史研究实际上并非完全空白,郭晓婷的《子弟书与清代旗人社会研究》[11]在这方面已早开先河。但这一系列研究专著分别从评弹的核心地域、性别群体、历史时期、典型个案切入,翻开民间曲艺与区域社会、国家政治、历史进程牵扯角力的痕迹,深描评弹与江南社会乃至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动态而复杂的关联,成就卓著。相当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们受史学训练,有着较好的史学素养,扎扎实实的在资料的开掘、爬梳、整理上下足了功夫。作者们不仅大量掌握、熟练使用档案、方志、《申报》等大型报刊,更从《铁报》《力报》许多当地小报里开掘出了大量关于评弹的鲜活材料,并通过采访当事人等方法使得许多谜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使大量处在历史烟尘中和被遗忘边缘的材料重新浮现,得到了妥善的保存、整理和研究。
二、文学史·曲艺学·民俗学
唐力行主持的课题“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以新兴的视角方法、翔实鲜活的资料、强大的学术建制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令评弹的社会文化研究在这两年间大有燎原之势,占据了说唱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同时文学、曲艺学、民俗学的相关研究也并非喑然,而是稳扎稳打,精品迭出。
车振华的《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12]是一部有总体观照和文学史野心的著作。他越出说唱文学研究界以某部作品或曲种作为研究对象的范例,打破曲种地域的壁垒,放眼活跃于清代的说唱文学各门类。他以文学价值为衡,从说唱文学作品产生流传成为传世经典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到文人参与的重要性,专注于研究清代文人所创作的说唱文学作品。该书主要研究蒲松龄的《聊斋》俚曲,《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等女作家所作弹词,郑板桥、徐灵胎的道情,贾凫西所作鼓词、韩小窗等八旗子弟的子弟书,对其中的道德信念、伦理思考、身份意识、艺术手法、语言特征、文化根源等进行挖掘和阐释,对这批说唱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包澄挈著《清代曲艺史》[13]同样关注清代,却是以曲种为经,从曲艺史的角度展开研究,描绘出清代曲艺在各地空前兴盛,形成各个系统的同时,各曲种衍生裂变的盛况。《清代曲艺史》以时为纬,细致地阐述出清代不同时期曲艺发展的特点:曲艺在清初动乱中凋零;康、雍、乾时期经济繁盛,城市曲艺兴起;嘉、道、咸时期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曲艺随之传遍全国,并因而有由俗向雅的趋势。《曲艺史》系统地整理了清代曲艺各曲种的发展状貌,阐明评话、相声、鼓词、弹词、道情、俗曲等主要曲种的表演形式、文体特征、历史流变、重要艺人和地域特点,并关注到少数民族曲艺。该书对清代曲艺史的整理全面、细致、准确、详尽,无疑是同类著作中的精品佳作。
吴文科多年来致力于曲艺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曾著有《中国曲艺艺术论》《中国曲艺通论》、《中国曲艺史》等专著,并参与《中国曲艺志》的编纂组织工作,于曲艺学史论基础的奠定有筚路蓝缕之功。出版于2015年的《曲艺综论》[14]是他的论文集,集结了他多年以来研究曲艺(1992——2012)的重要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建设价值。吴文科为“曲艺”概念正本清源,强调其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叙述的本质特征,辨析其与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异同。作者对相声、潮州歌、评弹、京韵大鼓、二人转等考镜源流、辨析释疑,对曲艺学的整体观照和真切关怀亦贯穿其中。他充分肯定鲁迅、侯宝林、马三立、骆玉笙、罗扬、周良等对曲艺发展和在曲艺研究上的贡献,提出不少如建立“曲艺导演学”等有实践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对“含灯大鼓”、“南曲北唱”等“牺牲”曲种自身艺术特点的“革新”(第29页)提出批评。《综论》收录多篇吴文科与学界展开对话与争鸣,针对曲艺的创演现状进行评论的论文,显示出作者对曲艺表演情形、研究状况、文化生态的清醒认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4期“盘点”栏目 【本文责编:张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