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陶立璠]民俗摄影的跨学科检讨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31 | 点击数:4347
 


  在天津杨柳青第二节国际民俗摄影大展研讨会上,摄影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议题:“民俗摄影现状与跨学科研究”,这是一个很大、很好的题目。因为近几年来,民俗摄影显得特别火热。特别是进入微信时代,每天都能从中看到许多民俗摄影作品。比如大家刚经历的丙申年春节,在此期间家庭团聚、祭祖认宗、烟花爆竹、拜年访友、庙会踏春、旅游揽胜等,无不用摄影镜头表现出来,这不仅增加了节日文化的形象性、可观性,同时增加了人际交往的亲切感和节日氛围。可见民俗摄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奢侈品,它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人可以参与。这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带给我们生活的新气象、新变化。人们通过民俗摄影,用一种新的形式彰显节日文化的风采,享受其中的乐趣。

  丙申岁元宵佳节,到天津参加“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的开幕式并参观民俗摄影展。展出地点就在天津闻名的“石家大院”。元宵佳节的杨柳青镇,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中,冒着严寒参观民俗摄影展,别有一番风味,年的气氛是如此的浓郁。仔细浏览展出的作品,看得出参展摄影家的足迹不经遍布全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涉足非洲、欧洲及拉丁美洲。光影在视线中流动,一幅幅作品流光溢彩,熔铸了摄影家的热情。看完展览,回到住处,又仔细浏览《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画册,和展出一样,画册收录的大都是摄影家的单幅作品,每幅作品从光线、色彩、构图都极为讲究,作品的取名充满了诗意。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唤不起对人们民俗活动的复读和记忆,给我的印象这不是民俗摄影,充其量是“风情摄影”而已。因为民俗摄影应该是民俗仪式文化再现的过程。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民俗生活的全貌。另外,这些作品传达给参观者的信息量太少,不利于对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如这些作品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拍摄的;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景和仪式是如何进行的;摄影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角度进行拍摄等。至于文字说明,除了简单的由作者随意拟定的标题外(尽管自以为很美),没有任何的解释性文字。这就为参观者留下很多遗憾,甚至影响到参观者对民俗摄影的误解。因此就涉及到究竟什么是民俗摄影的问题。民俗摄影中的“民俗”是什么?

  按照民俗学的定义: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和行为模式。比如民间的口头文学是靠口头语言讲述和演唱的。它包括了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长诗、谚语、谜语多种形式。这种讲述和演唱是一种民俗活动,经常出现在节日文化和劳动生产场合。如何表现这一民俗,需要摄影家门费一番脑筋。此外,物质民俗(生产、交通、服饰、饮食习俗等),社会民俗(家庭、村落、岁时节日、民间社会组织等),精神民俗(宗教、信仰、巫术、禁忌、民间艺术等),是用语言和行为传承的,但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民俗摄影呢?我的理解是,人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将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特别是仪式的全过程,用完整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成为对生活的记录,留下对生活的记忆,这就是民俗摄影。这里讲的“完整的镜头语言”不是指民俗活动(仪式)的断面,而是民俗活动的组合表现。民俗摄影反映的对象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其活动的每个细节,这和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艺术摄影等有着明显的、本质的不同。单幅的作品构不成民俗摄影,勉强地讲可以称之为“风情摄影”。也就是说,民俗摄影应该是组合的,浓缩的一组作品。同时要附有民俗事象详细的文字说明。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伴随历史,走过漫长的历程。在历史长河中,民俗始终表现出它的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变异性特征。即随着时代的变化,民俗也是不断变化的。“俗随时变”是民俗的特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如同样是春节,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历史的差别,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是很大的。扩大一点来讲,在“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各国,还存在着国别的差异。中国的春节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现在人们普遍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真实的情况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是时代变化了,城乡差别逐渐消失,传统与现实不同了,人们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怎样,中国人年的情结并没有变。春节的许多符号元素和仪式还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感染着人们,所以才有每年春节前夕的春运潮,回家过年的情节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如果用摄影镜头捕捉这种变化了的春节民俗文化,跟踪拍摄,记录他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同样会留下许多春节文化的记忆与思考。

  民俗摄影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潮流。它的现状如何,是否每一件作品都符合民俗摄影的要求,很难说得清楚。但是作为专业的“民俗摄影”,必须对民俗摄影有合理的界定。我们不能要求普通的摄影爱好者都达到专业的要求。中国摄影家协会是1956年成立的由全国摄影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条件是很苛刻的,从摄影的角度,要求其作品必须参加过全国性大展并获得过金奖、银奖、铜奖和其他奖励。这样的专业性团体及专业摄影者,以往很少顾及民俗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艺术摄影是每个摄影者孜孜以求的。今天时代不同了,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民俗意识空前觉醒,作为民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得到彰显,民俗活动以空前的规模恢复和发展,这为专业的摄影家打开了视野,民俗摄影得到重视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民俗摄影”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民俗摄影作为专业术语提出来,大约是上世纪的90年代的事情。1993年成立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使这一学术名称得到固化。“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是民俗摄影爱好者自发的民间社团组织。据说这个协会现在有5万多名会员,如果加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将近2万多名会员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摄影大军。另有统计表明,目前中国民众持有照相机的人数有将近1亿多人,持有智能手机的人也上亿。如果其中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的人热爱民俗摄影,那就是一支民俗活动中无处不在的力量。这支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或许是这支队伍的生力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记录、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方面,这支队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美高校合作开展民俗影像学研究
下一条: ·[朱靖江]田野灵光:影像民族志与民间文化保护
   相关链接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民俗摄影要“小”题“大”作·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录取名单公示
·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民族史诗迈入影像时代的新尝试·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招生简章
·专家学者为民俗摄影“支招”·中美高校合作开展民俗影像学研究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影像作品奖”的通知·【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第9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开始征稿·特写:捕捉消逝的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