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Zeinab Badawi:我将自己的族裔身份看作优势
  作者:UNESCO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12 | 点击数:5626
 

  UNESCO 2016-03-04

  

  Zeinab Badawi  © Andrew Aitchison

  为了纪念2016年国际妇女节,广角邀请著名BBC记者、制作人Zeinab Badawi 谈谈她的工作、她的信仰以及她为向公众推出《非洲通史》所作的努力,她称这个项目为教科文组织保守最严的秘密。

  我总说《非洲通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守最严的秘密之一,因为多年来它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所以一直被隐藏到现在。我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的信任,让我来作这六期关于《通史》的纪录片,我们准备把这些节目免费赠送给非洲国家电视台和高等院校。

  我在媒体领域工作了25年,做过各种工作,但我可以坦诚地讲,这项工作是迄今为止我参与过的最令人激动、最有趣也最有价值的节目。

  这是一个遗产节目,也是一个独特的节目,因为在播出的历史上,我们还从来没有这样系统的讲述从史前到现代的非洲历史,而且,我希望,是以这样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出来,这个节目主要针对年轻人、而且主要针对非洲,我真的希望他们看到这个节目以后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生活的大陆有多精彩,无论他们是生活在这片大陆的哪一块地方。

  你将怎样把《通史》推介给大众?

  我是个电视业工作人员,在这个领域干了很久了,我很在意要确保这个节目是建立在严格意义的学术基础上的,而它也的确是的,同时它还必须在视觉上很有吸引力。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带图解的讲座,我很在意让年轻人都来看这个节目,但没有必要做专门企划,企划也许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却没有人来看。

  我尽力使它有趣、易懂而且视觉效果丰富。例如,如果我在讲穿越撒哈拉的贸易,我会找一个骆驼市场,骑上骆驼,从骆驼上摔下来……,是的,我的确摔下来了,一想到我自己的曾祖父是一位骆驼商人,我就觉得这实在有点丢脸。

  我最肯定的一个关键事情就是这个项目是关于非洲人民的历史,而不是关于骨、石、纪念碑之类东西的历史。当然我们也会在有必要的时候展示这些遗迹,但我们主要是想讲述关于人的历史。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尽量寻找《通史》中提到的人物,把他们展现在镜头前。这可以是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Aksumit)国王Ashama ,也可以是娶了马克·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之女的摩洛哥柏柏尔国王Juba二世,还可以是公元前八世纪统治埃及的北苏丹库什的Piye王。这就是我的态度:总是从有关人的叙述入手。

  当地社区怎样介入这个项目中?

  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使用当地的摄影团队。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他们都精疲力尽,但他们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听到了访谈,看到了不同的地方,了解了自己的国家。他们有的人最后说:“我从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居然有这么丰富的历史。”

  拍摄时你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之一是从国家电视台获取馆藏资料。他们都很愿意合作,但最后你却什么也得不到。同样,还有语言的问题。我用英语工作,但很多西非人是讲法语的。在北非,他们主要讲阿拉伯语。幸好我的阿拉伯语比法语好一点。

  我得说主要问题是缺少女性受访者。绝大部分的专家是男性,所以只要有可能,我就尽量找女性采访,以便形成平衡。

  你在BBC日常工作中是否面对同样的问题?

  在全世界,包括英国在内,教授当中女性比男性人数少。这就意味着当你想寻求专家意见时,这些专家很有可能是男性。

  你怎么看待今天媒体界的性别问题?

  媒体界的性别问题有几个层面:女性在荧屏上的出现率:比如我的角色;当女性是受访者时,也需要女性的专家意见;幕后女性在媒体组织中的实权地位;以及性别问题在媒体中的报道情况。

  就女性的实权地位而言,不管是在西方国家、非洲还是亚洲国家,情况都不是非常乐观。主要西方组织还是主要被男性控制的。BBC当然也不例外,你可以在中下层的管理岗位见到女性,但在高层管理岗位则主要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

  就一线工作和荧屏上的女性出镜率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占据高层职位的依然主要是男性。

  说到性别问题,以及怎样报道这类问题,有些时候只是在表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关于性别问题的假想和偏见根深蒂固的国家。

  

  © UNHCR

  2011年,你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领袖论坛,在那次论坛上你说女童教育问题是你的“家事”。你能解释一下吗?

  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我是说我的曾祖父Sheikh Babiker,他在二十世纪初期苏丹还在英国统治下时,倡导了苏丹的女童教育。当时女童都是不受教育的,但我的曾祖父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从自己的女儿开始做起。他不顾英国当局和苏丹社区的敌意,在他自己的家里为自己的孩子办起了一所学校。

  他其实有很多孩子。我们在家里跟他开玩笑,说他如此支持女性,以至于娶了四个女人!

  严肃的说,他确实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让自己的女儿都接受了教育,这就树立了一个榜样,后来她们也办了学校。我在姨妈们的照料下长大,她们现在都八十多了,有西方国家大学里的博士学位。现在我的一个叔叔管理着喀土穆的Al-Ahfad 女子大学,学校里有来自苏丹、以及来自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其他地区的女学生。

  所以当听到有人说穆斯林女孩不能接受教育,这与她们的宗教价值观相违悖时,我真是非常惊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UNESCO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珩谈老北京的岁时节令戏
下一条: ·施爱东谈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相关链接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
·[马千里]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程瑶]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千里]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李耕 张明珍]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延展与共度·[马千里]“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标准研究
·[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安德明]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多]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朱刚]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及其确立和实践
·专家学者齐聚杭州共探“社区参与”实现非遗“活化”·[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