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搜集方法所产生的再生属性偏差提醒我们,数字民俗搜集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回被这三化所排斥的东西,即①被纸介化排斥的声音图像资料,②被时间化排斥的空间信息资料,③被深度属性排斥的民俗文化整体脉络资料。
四、数字搜集民俗研究
在数字民俗搜集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以下做简要讨论。这种讨论也许是不全面的,但它们都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1.数字民俗搜集研究的信息类型
数字民俗搜集信息有三个基本类型,即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和专题信息。鉴于民俗学者对时间信息比较熟悉,这里重点讨论空间信息和专题信息。
空间信息,是衡量民俗文化空间研究程度的基本尺度。数字民俗搜集的空间信息,包括民俗的空间统计信息、地理集成信息和音视频实时传输信息,这些都是民俗信息的重要资源,是民俗资料数字化的基础。它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纳空间信息,与原有的时间信息放在一起,会发生新的难题,如纸介民俗资料与数字信息异构的难题,多元民俗文化与统一统计数据异构的难题,技术标准与文化分类异构的难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避免散乱、复杂和多变民俗事象与数字信息集成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
专题信息,指数字民俗学搜集获得的人文属性信息和文化分类信息,它是使用GIS、GPS技术,建立民俗专题数据库、编制数字民俗地图等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它不是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简单附属,而是在民俗学研究基础上提取出来的结果。这种多元化的民俗专题数据是最具意义的人文信息,其时空组织方式和社会结构特征,应该是数字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
2.异构性结构是民俗信息系统的高层结构
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俗学者使用的历史文献和口头资料已在以往的方法中生成多种属性,对这些资料,以往学者统统使用“民俗文献”一词去概括是危险的。建立数字民俗信息的异构结构,可以帮助民俗学者研究从简单到复杂的民俗事象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种类的文献传统中所应用,所反映不同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具体劳作和社会运行系统,观察政府与民间社会运行的有效方式。它能告诉我们,“民俗文献”一词所承载的历代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不是一条线贯穿的,也可能有多种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多民族、多地区多元文化融汇问题;它还能帮助描述政府与民间运行的双向渠道,提供多元语言环境和民俗知识的兼容方式。展现民俗所渗透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界整体性的环境文化景观特征,恢复可视化的民俗传承途径,再现民俗事象变成文化权利资源的过程。
第一,异构性的概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长历史、富于文献的国家,建立数字异构结构,是要建立数字民俗搜集和研究平台所共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在数字民俗搜集的第一步就要想好和设计好。
异构性,是计算机应用科学的词汇,原指信息系统有异构性,包括系统、语法、结构和语义的异构,并由此引起数字网络环境、数据分析类型、数据传输格式和数据模拟模型的差异。在理工科,随着近年各类硬件和网络设备的标准化,系统异构的现象逐渐消失,但语法、结构和语义的异构却很难解决,因为它们的本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民俗文化是同质社会中的同构与异构合成体,这个特征造就了它在同质社会和异质社会都能生存的适应性。民俗学与计算机应用科学交叉,合作开展异构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会有互补的前景。其中,在解决系统异构方面,可以借鉴理工科的成果,发展民俗学的方法;在解决语法异构方面,可以利用民俗学基础研究成果,对理工科的成功之处加以改革和创造;在结构异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民俗信息集成数据、专家系统数据、专题信息数据的途径,完成兼容性的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再现模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跨文化民俗学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