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董晓萍]数字民俗搜集理论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3 | 点击数:9669
 
  传统搜集方法所产生的再生属性偏差提醒我们,数字民俗搜集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回被这三化所排斥的东西,即①被纸介化排斥的声音图像资料,②被时间化排斥的空间信息资料,③被深度属性排斥的民俗文化整体脉络资料。
 
  四、数字搜集民俗研究
 
  在数字民俗搜集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以下做简要讨论。这种讨论也许是不全面的,但它们都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1.数字民俗搜集研究的信息类型
  数字民俗搜集信息有三个基本类型,即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和专题信息。鉴于民俗学者对时间信息比较熟悉,这里重点讨论空间信息和专题信息。
  空间信息,是衡量民俗文化空间研究程度的基本尺度。数字民俗搜集的空间信息,包括民俗的空间统计信息、地理集成信息和音视频实时传输信息,这些都是民俗信息的重要资源,是民俗资料数字化的基础。它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纳空间信息,与原有的时间信息放在一起,会发生新的难题,如纸介民俗资料与数字信息异构的难题,多元民俗文化与统一统计数据异构的难题,技术标准与文化分类异构的难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避免散乱、复杂和多变民俗事象与数字信息集成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
  专题信息,指数字民俗学搜集获得的人文属性信息和文化分类信息,它是使用GISGPS技术,建立民俗专题数据库、编制数字民俗地图等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它不是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简单附属,而是在民俗学研究基础上提取出来的结果。这种多元化的民俗专题数据是最具意义的人文信息,其时空组织方式和社会结构特征,应该是数字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
  2.异构性结构是民俗信息系统的高层结构
  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俗学者使用的历史文献和口头资料已在以往的方法中生成多种属性,对这些资料,以往学者统统使用“民俗文献”一词去概括是危险的。建立数字民俗信息的异构结构,可以帮助民俗学者研究从简单到复杂的民俗事象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种类的文献传统中所应用,所反映不同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具体劳作和社会运行系统,观察政府与民间社会运行的有效方式。它能告诉我们,“民俗文献”一词所承载的历代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不是一条线贯穿的,也可能有多种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多民族、多地区多元文化融汇问题;它还能帮助描述政府与民间运行的双向渠道,提供多元语言环境和民俗知识的兼容方式。展现民俗所渗透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界整体性的环境文化景观特征,恢复可视化的民俗传承途径,再现民俗事象变成文化权利资源的过程。
  第一,异构性的概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长历史、富于文献的国家,建立数字异构结构,是要建立数字民俗搜集和研究平台所共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在数字民俗搜集的第一步就要想好和设计好。
  异构性,是计算机应用科学的词汇,原指信息系统有异构性,包括系统、语法、结构和语义的异构,并由此引起数字网络环境、数据分析类型、数据传输格式和数据模拟模型的差异。在理工科,随着近年各类硬件和网络设备的标准化,系统异构的现象逐渐消失,但语法、结构和语义的异构却很难解决,因为它们的本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民俗文化是同质社会中的同构与异构合成体,这个特征造就了它在同质社会和异质社会都能生存的适应性。民俗学与计算机应用科学交叉,合作开展异构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会有互补的前景。其中,在解决系统异构方面,可以借鉴理工科的成果,发展民俗学的方法;在解决语法异构方面,可以利用民俗学基础研究成果,对理工科的成功之处加以改革和创造;在结构异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民俗信息集成数据、专家系统数据、专题信息数据的途径,完成兼容性的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再现模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跨文化民俗学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户晓辉]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下一条: ·[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