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要强调,异质社会本身无辜,计算器本身无罪。人类只有在两种文化调整中整体反思,在开放中保持自我,在异质社会交流中保护同质社会积累的好东西,才能走向文化成熟。人类终有一天会认识到,两种文化都要,而不是死一个、活一个。民俗文化和计算器,经过改造维修,可以同时为两种文化服务。人类只让它们为一种文化服务,它们就成了另一种文化的杀手。人类让它们为两种文化服务,它们就是全人类的好帮手。全球化时代把人类带入了新的异质社会,其宏观规模和多元冲撞程度前所未有,将之与同质社会产生的民俗文化,都经过改造、加工和提升,便可能产生人类的奇迹,这就好像把嫦娥故事与航天器结合的神舟飞船一样,让人类的好梦成真。这就是我们谈数字民俗搜集理论的背景和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今天讲的题目,是我近11年带领我的同事和研究生从事的一个研究方向,也与非专业的读者都有关系。你会电脑和手机,你就和数字化沾边,你就容易了解我的问题。
开头谈过,数字民俗搜集理论是数字民俗学的基础部分,在这方面的探索中,要确定理念、建立概念、文理科交叉研究的衔接点、个案对象和方法,以下简要讨论。
一、数字民俗搜集的理念
确定数字民俗搜集的理念,在基本民俗学研究在全球化时期的发展状况,观察民俗搜集的迫切性与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1.认识外部异质社会结构与数字化建设并行的时代
在全球化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民俗学的文学性部分,由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加强,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增强;但是交流的介质和理念需要转变,即要从单项传播转为双向传播。
同质社会中的民俗学搜集方法是单向式的,是在一国范围内搜集的,这里姑且叫做“母语标准搜集”或“窄口径搜集”。它的搜集理念是由芬兰民俗学者创造的,即民俗学者“不深入实地搜集是无法进行研究的”[1],后来我国学者又通过学苏联搜集理论发展了此点[2]。
新时期要求双向式的搜集,即在世界多元文化开放交流的异质环境中做搜集,这里姑且叫做“母语标准与目标国语标准的共同搜集”或“宽口径搜集”。
2.认识内部异质社会建设与数字化形势的变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推行农村城市化战略,农村消失迅速,城市化进程快。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流行,手机通讯发达,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面貌。在同质社会中产生的民俗文化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相关,不会轻易改变;但民俗的传承行为和日常使用工具是必要要发生变化的,民俗学是搜集民俗事象的科学,不是搜集整体思维的科学,它是通过搜集民俗事象,再开展研究,分析和描述出思维模式而已。所以,民俗学的搜集理念,这使要要随之变化,从同质社会下的原料仓库化,转为异质社会下的信息藏品化。
我国以往同质社会条件下的民俗搜集工具是属于纸介系统的,民俗学者在本土文化内部搜集地方民俗和民族民俗,再按照一定的专业理论框架记录,形成书面资料,钟敬文先生将之命名为“记录民俗志”。
我们现在全球化异质社会背景下搜集传统民俗和现代民俗,并在国际先进同行已经发展电子民俗志的形势下,抓紧建设数字民俗搜集理论,应该说势在必行。它的基本理念是在民俗学理论指导下,在纸介和音视频资源、传输与模拟系统、再现文化空间要素诸方面,运用数字信息理论和数字化技术,改进和延长纸介保存资源的利用寿命,建立新的数字民俗搜集资源,进行整体民俗文化搜集和整理工作,在此,我们姑且叫做 “纸介本的数字升级和多媒体数字民俗资源共建”或“数字民俗志”。
3.认识政府非遗保护与数字民俗搜集的机遇
在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工作框架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和执行,民俗中的一部分优秀代表作已获得国家认证的新身份,或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这类民俗搜集的署名方式,也正由同质社会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归属,转为异质社会传播环境中的文化权利归属。不仅如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侵蚀多元文化的形势下,民俗事象的传承愈发需要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这样就更强化了民俗搜集成果的国别文化属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跨文化民俗学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