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乔晓光]符号的故事
——人类的生活与美术
  作者:乔晓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1 | 点击数:17378
 
汉民族的龙要先由着皇权使用,百姓用龙是有严格禁忌的,民瓷青花上的过墙龙,龙腰的一半是折断到盘底的。古代中国汉民族的“真龙”是天子皇帝,那是万万不能当自家兄弟求用的。不同民族的龙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性价值观,反映了天人合一与民主社会实现的程度。有趣的是,龙既有至高无上的神性权势身份,又有平民社会的民主聚合作用。哪一样才是真正的中国龙精神呢?所以,中国的龙不是单一的,是一个多元的龙群体,这种龙文化的多元群体性,深层反映的就是人民活态文化的多样性,龙的真正精神就是深厚丰满多姿多彩的人民精神。
春节的舞龙,在中华大地上从北舞到南,中原地区乡村的舞龙,多为布制彩绘龙,舞龙的人举着龙珠,引领着布龙走花布阵。舞龙舞到河南、湖北的交界,又出现了竹制的火龙,因古楚地尚红、尚火,乡民们把纸捻用桐油煮了,缠在竹制的龙架上,舞时光着膀子,以免燃着火的纸捻燎着了衣服。舞龙场子四周还有人用牛角盛满火药不时的喷火打场子,那场面像到了火烧草燎的古战场。舞龙舞到楚地大山深处的恩施土家族村寨,翻舞的龙旁又多了一只小凤凰,伴凤的人背着彩翅,跟着龙飞来跑去,大龙小凤也呈祥。楚人崇凤,那显然多余的小凤凰是古楚民俗的遗存。
龙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很早,至今人们还说不清楚龙的真正来源。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龙”字的出现,考古出土的“龙”更早,河南濮阳发掘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古墓中,就有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形象,据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还有更早的“龙”,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兴隆洼龙纹陶器,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同样有众多的龙形象出现。安徽凌家滩玉器中有口尾相连、圆环形的玉龙,红山文化有环形的猪头玉龙,这些玉龙造型和工艺的奇特精美,都透射出一个曾经的龙文化辉煌时代。龙是中华文明曙光中诞生出的最神奇、最富创造想象力的文化造物,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升起的文明之虹。
在西方,龙的象征与东方相反,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创世神话中龙常常是凶暴的太古动物。希腊传说中的龙是一条巨蛇,它与阴间世界和神的知识相关。中世纪时期的龙,集空气、火、水和大地的象征于一身。在西方,龙还会以海蛇的形象出现,成为令人恐怖的海怪,传说中的许多英雄都同水怪进行过生死之战。龙的象征含义在西方,自古希腊以后,越来趋向反面的角色,这其中基督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邪恶之龙成为众神和英雄们必须降服击败的强敌,许多具有神之血统的英雄,便担当起了屠龙者的角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就是基督教中少数杀死恶龙的圣徒之一。圣母玛利亚有时也脚踩恶龙,表示邪恶势力已被战胜。西方之龙邪恶的另一面,在一些地方也代表着勇士的象征,罗马的旗帜和北欧海盗的船头上,常常有龙的形象出现。在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统治时期的英格兰,龙常常出现在旗帜上,在威尔士,直到今天,红色的龙仍是该民族象征。在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族著名口传史诗《玛纳斯》中,巨龙同样是英雄和英勇的象征。
龙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另有其不同于汉民族春节的节日,如毛南族农历五月间的“分龙节”;苗族端午的“龙舟节”;傣族傣历新年的“龙舟竞渡”。水上竞渡这是古代南方十分久远的习俗,其传承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民族区域承载了许多流变发展的内容,这也是活态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中的东方,其主神是来自太阳象征的太昊之神。太昊主春,也是生命萌发永生的象征。东方的祥兽,是一条青色的龙。太阳、春天、生命新生勃发,这是古老的文化之龙所属的另一个象征背景。新世纪的端始,中华民族迎来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期,旧有的传统,正在流变或消失,新兴的文明模式有待于复兴创造。历史让中国走进了一个真正的新旧时间交替更换的重要时刻,文化创造的春天已经悄然到来。作为龙的传人,认知龙文化的人民精神,成为民族自信创造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人民活态的文化之龙,才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央美非遗中心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把格萨尔王放到评书里
下一条: · [邵凤丽]家户大神——灶王爷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吴昉]学理的生发与融合:双重视域中的民间美术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荆淑坤]“博山炉”中国香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郑小红 刘敏]文化产业繁荣前提下西南地区民间美术发展的地域因素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