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民俗学研究中,如何理解和运用那些经由访谈得来的具有“个人叙事”性质的资料,需要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探讨。近年来,民俗学研究的身体视角得到加强,这不仅是对哲学、社会学等学术思想中的身体视角的借鉴,而且与当代社会发展过程带给人们的一些现实感受有更加直接的关联。与春节有关的个人叙事,来源于个人节日生活经历中的身体经验,具有身体记忆的性质,并因之赋予春节以鲜活的文化意义。对于个人叙事文化建构作用的关注,应在今后的民俗学研究中成为常态。
关键词:身体民俗学;个人叙事;中国春节
作者简介:刘铁梁,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
一、个人的春节叙事
在民俗学田野作业中,许多访谈对象的叙述都可以被记录为个人叙事的文本,而这些个人叙事将可能组合为一个地方社会的集体叙事。但是这些个人叙事的价值之所以不可小觑,还由于它所叙述的大多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从而最能表达鲜活的身体感受。从身体民俗学的视角来看,这些个人叙事最能够揭示民俗作为需要亲身体验的生活知识的特质,因此民俗学对于个人叙事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人们在运用口头传统进行各种交往的时候,那些经过集体创作、提炼而成型的叙事,只是作为表演的特殊文本被运用,而灵活的个人叙事却是在现场被人们最多使用的表达手段。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民俗学的口头传统研究中还未能对个人叙事的意义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阐明,这使得我们对许多民俗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时,往往缺失了对于个人的关怀,特别是舍弃了那些个人的鲜活感受而去谈一些大的道理,或止步于从形态的考察上讨论民俗该如何保护的问题。
兹以中国春节和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研究为例。现有的春节研究,大多属于历史宏观性的或地方性的“事象研究”。学者们从认识的角度,强调节日民俗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如指出“民间节日是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民族文化”,“节日是各种活动的复合体,这是它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特点”。也有学者将春节等节俗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强调对于其原真性加以保护,或者主张对其加以收集、整理、展出、研究,或在弘扬或保护的思路下提出相应的对策。目前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国节日志》项目,尝试运用“整体研究”的方法,对于春节等传统节日事象给予结构性与综合性的描述,并要求每一分卷都附有一组详实的实地调查报告。从已经出版的卷册来看,大致都能够全面、周到地写出节日传统的历史变化、在各个地方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文化特色、情感价值等情况,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节日研究的最高水平。但如果要检讨我们的春节研究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与社会发展实践相关联的讨论,特别是没有对当下老百姓在节日中的亲身经历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如何尊重文化拥有者的态度上来说,目前的春节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文化人的责任,却还未能与广大民众丰富的春节生活实践及其现实感受发生紧密的联系。
老百姓中每一个人都有春节生活的亲身经历及其记忆,因而都拥有对于春节传统的理解,所以关于春节文化的意义、价值,就不只是专家学者才有资格评论和言说,正如每个家庭和个人的过年安排,并不一定要事先考虑专家、学者的意见。老百姓总是根据现实的生存状态而以各种可行的方式来度过春节,同时也从春节的经历中来深切感受不变的历史情怀与变了的生存状态。因此,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专家学者在内,都有解释春节文化的话语权。作为春节生活参与者和行动者的个人,是否可以将自己在春节中的种种感受、经验,以某种叙事的方式,进入关于春节文化的讨论中来呢?这其实是春节研究应当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