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2 月 11 日,蓬蒿剧场评书《格萨尔王》发布现场,藏族歌舞表演
2015年12月,一个冬日的午后,78岁的降边嘉措去了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小的剧场”。那里要举办一个对他来说意义特别重大的仪式:发布普通话版《格萨尔王》评书。
曾担任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格萨尔》学会会长等一系列职务的降边嘉措,是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最有名的《格萨尔》研究者。
降边嘉措从事《格萨尔》研究的第一个30年,最大成就是完成了《格萨尔王全传》,以70余万字重新诠释了《格萨尔》。
其后他一直致力于将《格萨尔》带下高原。如今,经历了近两年的寻找、制作、落地,整部40回、每回20分钟的普通话版《格萨尔王》评书在北京蓬蒿剧场面世。
面对这个仅能容纳约百人的剧场,降边嘉措有些许失落。尽管合作伙伴告诉他“这是北京城内人气很旺的剧场”。而且更吸引观众的,显然是清亮的高原歌声、粗犷的藏族舞姿。
这让降边嘉措不得不认真思考问题所在:是内容的改编、演员的选择,还是评书的形式抑或其他?
先有剧本还是先有钱
降边嘉措最早接触评书是60多年前。他本是来自藏川边界甘孜的康巴人,那里也是格萨尔王的家乡,史诗中岭国的所在。
降边嘉措1951年随解放军进藏,和格萨尔王一样,他从甘孜前往高原。彼时军中藏族青年多做翻译,降边嘉措从文工团的汉藏语报幕员开始,后来给达赖、班禅以及中央领导做翻译。
在京工作后,他经常收到北京名剧场的请柬,通过评书、相声和京剧,以及侯宝林、马连良这样的名角,他了解了汉族历史,“汉语水平迅速提高”。
他觉得,这些形式也会帮助藏族文化更好地普及。
1980 年 7 月 6 日, 青海省京剧团在北京演出九场京剧《格萨尔 王》。
图为著名京剧表 演艺术家张君秋观看首 场演出后,向演员祝贺 演出成功
京剧大师李少春曾下放青海,返京后为回报青海人对他的照顾,制作了一版京剧《格萨尔王》。“当时很火。”降边嘉措回忆说。如今京剧《格萨尔王》已是青海省京剧团的经典剧目。
2012年,降边嘉措偶遇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后者认为,相比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故事,中国人应该更有机会和必要知道自己国家里的其他语言和故事。
蒋好书还是RCR(Rural Culture Renewal,即乡村文化修复)乡村志愿行动的发起人,她最初希望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格萨尔》。
早在10多年前、降边嘉措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收到《狮子王》的碟片。赠片者表示,《格萨尔》可以像《狮子王》这样做成动画片,有更大的影响力。
太行盛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曾计划投资《格萨尔》动画片,降边嘉措带他一同去甘孜与地方官员见面。
面对规划中的“格萨尔机场”,种种利好都让降边嘉措相信,“格萨尔就要被重视了,就要被很多人知道了。”
但是,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张亮对《瞭望东方周刊》解释:“做动画片需要大量资金,4000万元左右。因为市场形势不太好,找过很多机构都没有结果。”
对于动画版《格萨尔》,另一个机会是2015年冬天在山西成立的格萨尔王动漫基地。
受邀前往山西的路上,降边嘉措问基地负责人:“这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他的意思是:先有剧本,还是先有钱?
因为这些年他碰到太多“你先写好剧本,肯定会拿到投资”的说法,结果“做了很多无用功”。
降边嘉措发现自己是基地能顺利拿到投资的保证,“谁都不会相信你是骗子,他们希望我能先写出一个剧本来”。
同样来自甘孜的德央,平时经营唐卡生意,也在筹备《格萨尔》电影。
“她负责找钱,我负责剧本,还有一个人负责制作。听说导演找了李安,女演员也找好了,但剧本走了很多流程后,现在批文还没下来。”降边嘉措如此解释他听到的消息。
德央在他看来是“有魄力的女企业家”。近两年唐卡生意下滑,即便员工工资发放困难,德央还是去注册了电影公司。
这次评书发布会的藏族演艺团队也是德央请来的,“评书原来的投资人已经没投钱了” ,降边嘉措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5-12-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