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杨杰宏]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作者:杨杰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8 | 点击数:7195
 

      四、不同时空语境中的文本变异性

      一个口头传统题材在不同时空语境中有着相应的变化,甚至异化,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口头传统的变异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性与历时性两个方面。就地域性而言,不只是距离相隔较远的地区之间有不同的版本,就同是一个方言区的同一民间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版本。如在丽江广为流传的《达勒阿萨命》的故事,在丽江城镇、乡村、山区皆有不同的版本,如达勒阿萨命的出生地或变成达勒村,或变成木老爷家;其身份也或变成达勒村的村姑,或变成木老爷的三女儿。《金沙江与玉龙山的故事》也是有多种异文版本,如有的说金沙江姑娘是与玉龙雪山相爱而折东而来;另外版本说她是向往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朝东而来,玉龙与哈巴是天父派来阻拦金沙姑娘的。同样是《创世纪》,泸沽湖地区纳日人与丽江纳西族的版本也是小同大异。这种变异性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因流传地的社会文化情境不同而导致的变异。如在丽江的东巴经中,英雄祖先崇仁利恩与魔女鲁美猛恩,衬红褒白命与魔猴余补拉什曾发生不正常的性关系,并分别生下了后代,东巴经中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否定,并以最后杀死魔猴及其后代而告终;泸沽湖地区纳日人的达巴经中也有类似情节,但结果却大不一样:男主人公从德鲁依依与目米吉增咪分开期间都与魔猴发生了关系,并生下了猴人,但他们并没有杀死他们,而是用开水烫掉了猴毛,由此变成了人类。造成这种变异的原因同泸沽湖地区、丽江两地不同的婚姻制度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是原型不在本地,是从外地传入的,对外来的口头传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这在早期在东巴神话中较为突出,主要是受藏族的宗教文化影响;后期则在传说、故事、童话方面更突出些,明显受汉文化的影响。譬如在汉族地区的灰姑娘型、地主财主型、两兄弟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巧女型等类型的故事已经在纳西族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与改土归流后大规模吸纳汉文化的社会背景分不开。

     三是受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如上世纪六、七年代大兴阶级斗争,无中生有地炮制了大量的符合当时政治情境的“民间文学”。如上述的达勒阿萨命的传说,在东巴经中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可能这是最早的原型,后来把女主公的家庭或变成贫苦家庭,或成为贵族公主,目的是为了突出阶级对立的尖锐性,不可调和性。阿一旦故事类型中也有些是后来补充进来的“现代版”。有个老学者曾回忆说当时还在读中学时,上面要求搜集口头传统,其实是集中在一起编写口头传统,搞“文学大跃进”,一个月就编出一本集子。这样的“神话”、“传说”大多遭到了民众的唾弃,但有些至今仍在“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五、东巴文化成为纳西口头传统的重要传承载体

      首先是东巴文化对纳西族口头传统内容的传承。口头传统是民族最初的教科书,它讲述的是民族的历史,人类的起源,回答的是人类灵魂归宿,生存死亡的哲学问题,传授的是生产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基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口头传统历经上千年同,仍能薪火不断,源远流长。纳西族口头传统与东巴传统文化在概念范畴上存在着交叉重合,东巴——东巴经——东巴仪式——东巴文化,构成了纳西族口头传统的核心要素,深层影响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譬如创世史诗——《创世纪》中天地万物的形成,崇仁利恩上天求婚,下凡繁衍人类,诞生藏族、白族、纳西族三兄弟,祭天的开始等内容,因与祭天、祭祖、婚丧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得以代代相传;《达勒阿萨命》、《鲁般鲁饶》等爱情悲剧因其强烈的现实性、艺术感染力而散发着经久的艺术魅力;东巴经中随处可见的格言、警句、谚语等,以其简炼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二是东巴文化对纳西族口头传统形式的传承。这种形式的传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巴经书中的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是东巴文学的载体,其中包含了东巴神话、史诗、故事、传说、史诗、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不同文体的文学样式,这些不同体裁的文学样式构成了纳西族古代文学的宝库,深沉地影响了以后纳西族民间文学及书面文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东巴文化对纳西族口头传统形式的影响表现在口头表达的范式上,东巴经典基本上是以诗行形式书写而成,在演述中也是吟诵诗歌方式进行,东经典文本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以比喻、排比、“增缀”居多,口头程式句法、类型化主题、故事范型、模式化人物形象也在东巴史诗、神话中大量出现等等。另外,东巴文化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文化,对纳西族的歌舞文化影响深远。和志武认为,“东巴为人家念经,往往是有声有色的个人和集体的唱诵表演,配上鼓点和小马锣的回音,非常动听。诵经调以不同道场而区分,在同一道场中,又以不同法事和经书的内容而有不同的唱法;并且还有地区上的差别,如丽江、中甸、白地、丽江宝山等,就有明显的差异。总起来说,东巴经诵经腔调约有20多种,最丰富的是丽江坝区。从音乐本身价值来看,以丽江祭风道场和开丧、超荐道场的诵调为佳。前者除配锣鼓响点外,有时还配直笛,唱诵《鲁般鲁饶》时,一般是中青年的东巴唱诵,声音清脆轻松,节奏明快,所以颇能吸引青年听众。后者往往不用锣鼓,而是采用集体合唱方式,庄重浑厚,雄音缭绕,表现的是一种较为严肃的气氛。”东巴经、东巴仪式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东巴唱腔、民间歌舞形式, 并渗透到民间叙事传统中,共同构成了纳西族口头传统的表现艺术,如纳西族传统大调——《谷泣》、《喂默达》、《殉情调》、《丧葬调》、《相会调》基本上是从东巴唱腔中嬗变发展而来,如民间丧葬仪式中演述的东巴乐舞——“窝仁仁”,在东巴领舞下,民众相互招手,团旋歌而舞,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民间一直经久不衰。

      三是主体的传承。这儿的主体是指口头传统的主要传承者,即口头传统的讲述者、集成者、传承者。口头传统的受众对象是整个民族的大众百姓,但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记忆超人,口才出众,熟悉民族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的代言人。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代言人由东巴来承担。一个大东巴往往是一个纳西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或口头传统重要载体。这样也意味着,一个大东巴的去世就会有不少口头传统经典无疾而终,随风而逝。民间文化传承者的传承本身属于民间文化传承重要的内容。往往有这种情况:东巴集中的地方,民间文化就异常丰富,传统文化生态也保留完好。一般来说,这种民间文化主体的传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血缘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二是师徒传承,师傅选徒或徒弟选师,皆以为人,才能、天赋为重要标准;三是多元传承,即包含了父子传承、师徒传承等多种传承途径。父子联名制、东巴师徒联名制就是这种传承关系的佐证。一个大东巴往往要转承多个德高学深的东巴才能有所成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杨利慧]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
下一条: ·[高荷红]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