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守华]延续每一个故事“自己的生命”
——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3 | 点击数:3613
 


  民间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精神食粮,中国民间故事更以其丰富优美闻名于世,可惜至今还没有一本如同《格林童话》那样的书在公众中广泛流行。目前,有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尝试为孩子们编写和改写民间故事的读物,我十分赞赏,我认为,这一类的图书绝不能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有教学基础的写作者可以先写出来,给学生试讲,或者也可以给乡民试讲,再集印成书,争取能做到雅俗共赏、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至于怎样编写,能有所加工而又保持民间故事的本色魅力,这就是一个可供业界探讨的话题。我认为,《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和阿·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就是典范。在中国,董均伦和江源合作的故事也可以与之媲美。

  在民间故事的改编和写作中,《故事学纲要》《民间故事经典》等著作,《意大利童话》的作者伊·卡尔维诺、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关于民间故事的文章,以及董均伦、江源等前辈关于创作民间故事的论述,都在告诉大家,他们怎样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我以为,创作者们最初不必急于改写故事,要先认真读书,同时也要广泛阅读中国精选的故事书,深入领会民间口头文学特质与艺术魅力,再来进行改写改编活动;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找几篇故事来拼合——向孩子们口头转述这些故事是一回事,将它们改写成为文学创作成果出版又是一回事,这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磨炼才能实现的。

  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多读一些中国各族各地的民间故事,不断从中吸取文化滋养至关重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就是一部中国的“故事海”,值得创作者们终身“享用”。这样大部头的故事书只能慢慢啃。同时,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中国民间故事的精选本,如贾芝、孙剑冰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选》三卷本(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选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祁连休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郑硕人、顾乃晴选编的《中国童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刘守华、黄永林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新近问世的由中国民协选编的《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守华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经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诸多学人视作经典代表的故事约在百篇左右,创作者们若能烂熟于心,不论讲故事或编故事,自能得其神韵。

  在阅读欣赏这些民间故事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著名故事讲述家——即故事传承人的代表作。我在《故事学纲要》中已评介了秦地女、黑尔甲、金德顺和刘德培这四位传承人,现在还可以加上辽宁的谭振山、山东的胡怀梅、山西的尹泽、河北的靳正新、四川的魏显德等。民间故事的讲述也是有个性色彩的,我们改写故事并非要突显某种个性色彩,而是要懂得语言艺术风格样式的多样性,正如画家要懂得运用多种色彩来作画一样。

  民间故事的原生态是口头讲述,经文化人记录写定成为书面文本,才广传于世。我国长时期将这一过程称为“搜集整理”,但搜集整理缺乏科学规范性,忠实于原作的程度很不一致,以致精粗不一,真伪难辨,容易失去民间文学的本真性。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以“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为标准,并将“科学性”置于首位来编纂,这就是“采录”的过程。“采录”是要忠实于它的本真形态的,但也可以采取“改编”“改写”乃至“再创作”等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现在一些创作者不直接采录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口述故事,而是就已写定的故事文本作再加工,我以为叫“改写”较为恰当;阿·托尔斯泰和卡尔维诺笔下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意大利童话》就是这样的范本——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的前提下作适当文学加工修饰,应当被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来看待。一位年轻作者在与我沟通时表示,他“不是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于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而“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即延续它们“自己的生命”,其中包括尊重、保留原故事所含习俗信仰根基。我很赞同这一说法,只是要做到既不对原作生搬硬套又保持原作(并非某一单篇文本)的生命神韵,实际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独立编写故事的工作更为繁难。改写民间故事是一项既富有文学性又兼含学术探索性的工作,值得全力以赴。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搜集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的李星华女士(1911—1979),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长女,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中学教语文课,上世纪50年代任《民间文学》杂志编辑,曾赴云南采风,从瑞青妈妈等故事家口中采录整理出《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在《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一书中,评述过其中的《两老友》等几篇。书中的精美故事和李星华女士献身于民间故事所获得的卓越成就,都是难能可贵的范例。(刘守华)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年11月0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下一条: ·把格萨尔王放到评书里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