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成都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综述
  作者:马千里 孟令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18 | 点击数:8197
 


  摘 要:2015年9月11日至12日,第五届“中国·成都 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中国、波兰、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文化官员和学者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对“现代化”、“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遗产教育”和“传承人培养”等概念或实践展开讨论,达成了非遗的传承与再创造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现代教育应用于非遗传承具有必要性等一系列共识,并由此形成“对非遗概念的再界定”、“对‘公约’的再思考”和“对保护的跨界交流”等三大值得非遗保护者、研究者和传承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的亮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中国成都;会议综述


  现代化早已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形成强力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维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 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于2015年9月11日至12日在成都市举行。来自中国、波兰、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塞内加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秘鲁、突尼斯、韩国、加蓬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文化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开幕式上,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四川省文化厅郑晓幸厅长以及马达加斯加文化和手工业部布里吉特·拉萨莫里纳部长都表示,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共同方向,文化多样性的维系则是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本次论坛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研究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本次论坛旨在从宏观层面探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并在“以人为本”的世界话语中确定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需要的非遗保护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助力。具体来说,本次论坛还在主题下分设了三个议题:“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以及“现代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养”。

  一、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无法超脱的发展之路,而作为现代化核心的工业化、城市化则在社会文明化的进程中逐渐蚕食着来自祖先的创造基础,迫使人们在自我迷失的状态中不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集合身份。在国际视野中,非遗保护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则有赖于对古老传统的借鉴与利用,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再创造。因此,本次论坛的第一个分议题就是“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在大部分与会学者看来,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命题便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却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手段中以消磨文化多样性为代价的人类行为。面对原本异彩纷呈而今却日益趋同的世界文化,来自中国、中国台湾、喀麦隆以及澳大利亚的七位学者通过自己的调查、思考与研究,对“现代化”、“文化多样性”以及“非遗”的复杂关系作出了理论阐释。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品田研究员看来,非遗保护是塑造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实质则是维护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非遗保护需要审视一切阻碍文化多样性的不利因素,从而破除经济主义(工业化)的“迷信”,以实现“向善”的现代化。南京大学徐艺乙教授则认为在文字记录的“雅”体系与非文字行为的“俗”体系中,非遗主要是口传身授的“俗”文化,而创新与继承是两个处于同等地位的发展标尺,但继承更为重要。因为面对现代生活的急速变化,只有在全面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下保护是为了将来不再保护”的设想。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在其“文化礼物论”中认为,文化本身是流动的,它不会因为“公约”的存在而失去跨界交流的生命力,而非遗本应是一种礼物性的公共资源,对它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名录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户晓辉研究员在其报告中指出文化多样性至少有两种表现形式——基于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基于实践原则的多样性,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正处于从权利社会过渡到义务社会、从情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的复杂过程中,而文化多样性所反映的文化平等也非简单的“文化相对主义”,而是带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行为准则。来自喀麦隆文化和艺术部的娜黛日·迪亚娜·雷克帕·朱梅希协调员则认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可以互补的人类行为,因而在保护非遗的同时进行产业开发不仅是提升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维护本国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悉尼大学的卢瑞芳教授和台北艺术大学的江韶莹教授则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表达了文化多样性对民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总之,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化官员与专家学者通过各自的亲身实践与理性分析,在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复杂语境中,表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维系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化并非文化多样性的终结者,相反却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尽管大家极力表述现代化对世界文化多样性造成的威胁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存在,但对于如何将工业生产下的标准化趋势加以扭转,却表述地较为模糊,即便如高丙中教授所言,文化在交往中可以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这种礼物性流动如果失去了自我传统,其结果只能是“涵化”的趋同。而来自喀麦隆的朱梅希协调员所提倡的文化产业模式,与我国广泛推行的“生产性保护”如出一辙,但现实告诉我们,能于产业化进程中得到发展性维系的非遗项目却大多集中在手工技艺与表演歌唱中。因此,吕品田研究员对破除经济主义“迷信”以实现“向善”现代化的论述可能才是我们追求的大方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甘肃建立裕固族非遗数据库
下一条: ·湖南启动非遗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
   相关链接
·[杨利慧、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