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成都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综述
  作者:马千里 孟令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18 | 点击数:7462
 

  结语

  最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博士对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她指出,本次论坛发言者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并一致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代化一方面使非遗面临濒危的处境,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非遗的保护带来契机。根据她的总结,围绕第一个议题“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与会代表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在工业化带来的文化价值标准化的背景之下,文化多样性弥足珍贵,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围绕第二个议题“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与会代表认为,文化变迁是现代化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化变迁与非遗的再创造相契合,而非遗的再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围绕第三个议题“现代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养”,与会代表均认同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人的实践,非遗的传承与再创造必须依靠人。因此,在把握非遗传统传承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利用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多种方式进行传承人群的培养。总的看来,此次论坛的发言不仅有资源的介绍和个案的分享,也有成功的经验与理论困惑,都体现了与会代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与研究路径探寻的执着。

  本次论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下,按照“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以及“现代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养”这三个议题展开讨论。这三个议题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各报告人通过对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讨论,认为现代化与工业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这一潮流下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其价值弥足珍贵。在文化变迁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中,非遗同样是其重要的动力和源泉,而以非遗传承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也已具备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其经验值得总结与探讨。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中,与会代表形成了非遗的传承与再创造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现代教育应用于非遗传承具有必要性等一系列共识。此外,根据论坛闭幕主持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的总结,本次论坛还形成了“对非遗概念的再界定”、“对‘公约’的再思考”和“对保护的跨界交流”等三大亮点,值得作为今后非遗保护者、研究者和传承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马千里 孟令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房山,102488)

  (本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甘肃建立裕固族非遗数据库
下一条: ·湖南启动非遗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