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8 | 点击数:25301
 

  当地有种看法认为通天二郎毕竟是个小孩,所以还保留着调皮捣蛋的天性,方言称作“娃娃性”,有这样的歌谣:

  通天二郎娃娃性,光绪三年归天空。

  没有公馆和客厅,桌子角上判军情。

  火龙将军打路程,通天二郎后边行。……

  ——羊獬村吴万虎口述[33],77岁(2012年),不识字

  “娃娃性”强调其调皮、易怒的神迹显示,这在马子上马时也有表现。右石村罗金柴就是通天二郎的弟子,他常说:“要是娃娃【指通天二郎】提了马,特别麻缠,就和你开玩笑。”“性子急,生气了要赶人哩。”当地信众都认为这是非常自然的,没什么不好,也没有人反对讲述这些反面事迹。

  不过,有些负面形象传说听起来不免过火,比如玩弄妇女。常家沟盛百存说:

  通天二郎喜欢女人,长得好看的,以前的窗户都是绵纸,他成神以后,血沾上【柳树】一百天以后,就经常玩弄女人,晚上从人家窗户里进去跟人家睡觉。[34]

  其实,这样的负面品格,很多低位小神或某些大神在低位阶段时也都有过,比如华光、五通乃至美猴王等不一而足。这正是低阶位神灵不同于正面大神的显著特色之一。他们多少有些亦正亦邪的性格特征,不像娥皇女英、尧舜等大神那样先天负载了正面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精怪作乱”的观念下,人们可以对一些非常事件作出合理解说。一个小孩惨死后,如果恰好又发生什么异常怪事,人们很容易将此二者联想为因果关系,认为是亡魂扰乱的缘故[35]。通常认为,非正常死亡的未成年人和年轻女性,其灵魂无法被阴间收留,会化为厉鬼,附体作乱。禳解的办法,便是将亡者安葬、祭祀,甚至封号予以安抚。在民间信仰中,让当地的权威大神对他进行收治、封赐,由精怪/邪祟/亡魂向正神转化,使他从此可享人间香火,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

  通天二郎身世传说的叙事目标是解释这个普通小孩所以能够成神的缘故。正是有上述传统观念和地方性知识的作用,这些元素才会唤起人们对此事件的心理共鸣,从而达到对结局合理性的共同认可。试想,如果没有柳树沾血成精的观念,那么柳树就不成为一个特定符号,可以衍化为任意一棵树,甚至连树也不必,只是从高处跌下,都不影响主体叙事的进行。正因它们被认为与成神事件有某种联系,所以在演述中被不断重复、强化,才不易发生变异且不会被遗忘,进而构成了稳定的元素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
下一条: ·[彭兆荣]连续与断裂:我国传统文化遗续的两极现象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朱光涌]上巳节传说的生成与转换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