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夕阳下的内浦一瞥
按照本所就读研究科*的课程培养设计,必修课程中有一门民俗实习课程,即由一名教授带领数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田野调查。调查为期一年,并需要合作完成一本调查报告书,印刷发行,并收录于各相关图书资料室,当然也会被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收录。因此从调查准备,到实地调查,到后期写作,都要求具备极其严谨的态度和详细的规划。
调查地点由带队教授选定,范围不会很广,通常为一个村落。调查内容则由所有参与调查的成员共同拟定,一般按照成员个人兴趣或与自己所做课题的相关性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
笔者在博一下学期参与了2013年度的三浦半岛沼津内浦渔村的调查,根据参与成员的研究方向和意愿共分成社会组织班,防灾班,地域饮食班,地域民间信仰班等。正式调查之前,经过2个月半的先行研究和调查地资料的搜集整理,最终完成调查提纲及问题设置后,8月正式进入村落进行第一次调查调查。
沼津内浦位于三浦半岛的最南边,从我们所住的民宿出门隔一条双车道的马路便是海。到达目的地第一天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背山面海的风景,就直接进入调查状态。作为社会组织班的成员,首先要负责了解整个调查地的概况向大家汇报。来之前翻阅了无数文献资料的我暗自狂喜,赶紧找出笔记准备大展身手呢。
“请社会组的各位准备好铅笔和之前的地图,明天一早步行绕半岛半周重新绘制自己的地图”,教授简单的一句话算是八月酷暑中的第一剂消暑药了。几乎算是地图白痴的我,为了看懂这个地区的地形和各项设施,之前可是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找齐所有能找到的地形图、人口分布图、海岸等高线图等等,多亏日本地图绘制保存仔细,纸质版的地图中可以具体到每户人家甚至每户姓名都在上面标出。原本以为功课做足了,却不料根本派不上用场。后来才知道所谓田野调查报告,要求内容全部为实际调查所得,自然地图也不例外。
寺庙前的讲解
于是第二天一早,从住宿地出发,沿途测量,经过防空洞,学校,会民馆,理发店,餐馆,神社,寺庙等等,都需要在原来的空白地形图上一一标识。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所搜集的地图标识并不完整或者因为小渔村的变化有些还未来得及修改。更重要的是每在地图上添加一处,都要明白其来龙去脉。再后来听说并不仅仅是我所在的调查小组要做这样工作,民间信仰班的同学同样在记录渔村祭祀活动时,所走的路线也要在地图上准确绘制出来,以保证阅读者一目了然。
当然,在卫星地图如此精确又运用广泛的今天,到底有没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相信很多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在我们的课程训练中,网上搜出的地图不可以直接运用到论文或者调查报告中,而必须经过作者根据写作需要再加工后方可使用。民俗研究和工作者更是坚信真正优秀的“民俗地图”必须一一走过,用脚步丈量出来。
*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本研究科设全日本唯一一所常民文化研究所,前身由日本民俗学始祖之一的涩泽敬三于1921年创设。
作者简介:王新艳,女,日本神奈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第1912期(2015年10月29日) - 第04版:副刊)
(本专栏投稿邮箱:1178718234@qq.com)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