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晓峰]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8-05 | 点击数:7621
 


河南登封古观星台(资料图片)

  一年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这套来自西方的时间制度,我们都早已习惯了。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大街上所有匆匆来去的人们,都走在时间的刻度上。但是,在西方的时间制度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他们究竟是根据什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

  循环是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昼往夜来,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脚步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是全世界人认识时间的第一个标志物。先秦时代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汉字中,“旦”字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把“旦”倒过来就是古体字的“昏”。随着先民们认识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细分。《左传》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这种划分一日为十时的方法,应当和古代传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相关。但后来普遍流行的是一日为十二时辰的分法。一日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王国维在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时代已经分一月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可知当时已经对月亮的变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

  认识日和月相对容易,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循环变化直接看得到,但认识季节就有一定的难度。四季中古人最先认识的是春天和秋天。这是由于对农业生产来说,春种和秋收是最重要的。甲骨文中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夏”字。“冬”字虽然有,但表达的是“终”字的意思。大概因为古人长时期熟悉了“春”和“秋”的划分,即便“夏”“冬”被发明后,有些古籍说起四时,依旧把春秋连起来,把四季说成“春秋冬夏”,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啊。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命名为《春秋》,应当就和这一古老的习惯有关。

  “年”是我们时间生活中最大的单位,认识它就更需要对于自然加以整体把握的思考能力。典籍记载北宋时女真族记年龄用自己看过几度草青为标志。这种以草木枯荣为一年的习惯很多民族都有。不过汉民族很早就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两分两至之上,又发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发展成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认识一年的另一个途径来自于夜晚对于星星的观察。经过精密的观测,古人发现了头顶的星空上,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节不断地旋转,斗勺柄春天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聪明的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又在每个星区选出代表性的七颗星,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时间比喻为一个钟表表盘,那么北极星就是钟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针,而二十八星宿则是周围的时间刻度。遥想古人第一次发现这片星空就是一个巨大时钟的瞬间,他们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激动啊。遥望神秘的宇宙,发现时间秘密,曾给他们的思想带来过怎样的冲击呢?

  依靠对于日、月、星的观测,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古人已经建立了对日、月、四季和年的基本认识。实际上除了天文,古人还在身边的自然变化中发现了无数时间的刻度。他们发现到了一个季节鹿会生角,到另一个季节鹿角会脱落,发现大雁、伯劳等候鸟总是按照季节飞来,又按照季节飞去,发现花开花落、雷雨风霜都是和时间的循环密切相关。所有这一切,后来被一点点编组到古代时间的谱系中。其中最体系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一分为三,并按时序分别选取三种物候编成。每一种物候都是可以作为时间变化标志的自然现象。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人已经通过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因为一旦清楚了时间循环的链条,古人就可以预先知道大自然即将发生的许多变化。人们可以按照历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未来由未知变成可知。古代中国人由此依循大自然变化规律生产和生活,并从中抽象出敬天顺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决定顺应世界潮流使用西历。但因为中国的传统历法生于中华这块土地,并已深深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直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时间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要理解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元旦和春节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就足够了。

  (作者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长期研究古代时间文化。)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2015年05月2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新华网评:次优选择的“节假日安排”值得点赞
下一条: ·[刘晓峰]保护传统年节的地域特色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云莉 张隽波]“节气”考略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