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几多民俗几多乐──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
  作者:记者 曹慧   摄影/图:北京民俗博物馆网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7-26 | 点击数:14179
 

点击畅游博物馆
 http://www.dym.com.cn/bwg/index.html

  民俗是人们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民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展。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1997年,北京民俗博物馆正式成立,并于1999年对外开放。它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是北京唯一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将其建设成为北京民俗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活动中心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博物馆先后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数十次;出版有《北京民俗论丛》等书籍;馆内常年举办民俗展览,推出了《人生礼俗文物展》等大型展览十余部;春节举办的东岳庙庙会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逢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游园活动,并依托馆内东廊院建设的东岳书院为公众提供传统文化讲座服务。17年循序渐进的发展,北京民俗博物馆已成为京城市民和各地游客了解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正门

瞻岱门

福路

  寻找旧日的记忆

  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内。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后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中路正院和东西跨院的建筑格局,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堪称古建瑰宝。

  历史上,东岳庙为国家祀典之所,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盛大,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建国后为机关、学校所占用,就此关闭,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将东岳庙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旨在发挥东岳庙文物古建和历史文化的独有优势,从事各种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我们的节日

  春节的祭灶、年夜饭、逛庙会,中秋的赏月、拜桂、饮桂酒,端午的艾叶、食粽、挂神符,清明的祭祖、踏青……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人民的精神和情感,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当代年轻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越来越淡薄,节俗也日渐消磨,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做的,就是保存这一份珍贵的记忆,并让它延续于我们的生活。现在,每逢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的民俗活动已成为博物馆的鲜明特色,“我们的节日”、“东岳书院”系列文化活动也已成为知名文化品牌。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而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内容不断丰富。在北京,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泡腊八蒜开始,就有了“年味”。小年过后就要祭灶、打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一直忙活到除夕。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里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丰盛的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在除夕和正月初一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除夕的夜里,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这是不少北京人对于过年最深切的记忆。团拜、收压岁钱、放鞭炮、走亲串友、逛庙会……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月,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端午则在百本张岔曲《端阳节》中有生动的描述:“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簮五色绫蝠。”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为主阵地,辐射到北京市各街乡社区。清明节在八大处公园举办展览,为观众展示清明节的民俗文化,在通惠河二闸带领民众踏青郊游,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在千年古村高碑店举办节庆活动,现场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和精彩纷呈的表演,参与者众。

  中华民族循节应时的体悟,使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变得富有艺术情趣,成为人们怀念不已的风俗。民俗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种值得保护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它扎根于人民心中,世代相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航班》 2015年7月刊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彝历新年:与祖先同在
下一条: ·土司遗址何以成为世界遗产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