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积极致力于采集、记录我国各县(市、区、旗)域的各种民俗事象,既包括民居、饮食、服饰等物质民俗,也涵盖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民俗。
宜昌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从民间文学到民间艺术,从民间音乐到民间舞蹈,从民间戏曲到民间工艺美术,从民俗文化到少数民族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同铸就了宜昌文化的经脉。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分卷”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出宜昌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套采录文本融宜昌民间民俗文化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于一体,不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出了平实机敏、重义轻利、崇尚和奉行真善美的宜昌民众生生不息、豁达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不见行迹地共同从心地上导人向善,自发地发挥着维护正义、平等、公道、诚信,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于潜移默化中传播着做人处世的经验和传统美德。
宜昌民俗“百科全书”
《中国民俗志》示范试点项目“湖北宜昌市分卷”是宜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这套凝结着宜昌市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劳动心血的民间文化读本,在书写有关岁时节令、民俗风情、巴人传说、楚地文化以及屈原、昭君、三国人物等方面用力颇丰,且成果卓著。该项目从调查、采录、编纂、评审到规模出版等环节,都遵循了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原则。
远安打花棍 汪运才摄
所谓全面性,是指对本地区的民俗事象,按照民俗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加以全面的分门别类的介绍与描述;客观性,指对民俗事象的描述不夹杂编纂者个人的偏见和评价;真实性,指进入民俗志的资料要忠实原有的民俗事象而不能杜撰;科学性,指民俗普查时对民俗事象的采录要忠实记录,不能想当然。
特定时期的民俗,是特定时期一个地域的群体认可、沿用的生活习尚,不宜按今日眼光处处强调孰为“落后”孰为“先进”。认定并记述民间切实存在过的民俗事象,须慎重对待记述分寸。例如,民间有“包头帕是土家族独特的服饰习俗”说法,此说其实是以讹传讹,包头帕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服饰习俗。我国许多地方,包缠头帕的习俗均古已有之。民俗志应该关注的是,土家人代代相传的头帕包缠方式和使用方法,以及所用布料的质地、宽幅与长度、男女选择头帕色泽的异同。如青壮年男性的头帕,除了缠在头上挡风御寒之外,还在下力劳作时用来束腰,浑身热汗时用来擦背。类似这一物三用的日常功能,恰是民俗志记述不可或缺的。
正是得益于这种全面、客观、真实、科学的工作原则,这套体例完备的民俗专业志,为延续宜昌地域文明传统,提供了比较精致的文化样本。
脚踏实地的编纂
编纂人员综合运用了田野作业、典籍查询、比较研究等方法,在研读历代县志、州志、府志和相关典籍基础上,深入水陆码头、村落山寨、街巷里坊进行调查,特别是对芜杂资料潜心甄别探究,终集大成。各县卷本正文均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民俗人物”四卷,纪纲志类,对宜昌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范式、方言表达,以及辛亥革命百年来民俗事象流变形态,作了系统梳理和关联取舍。整套志书,融入了存史、察俗、资治、传承、教化与科研等功能,并将唯物史观贯穿始终,保障了对传统民俗与近现代民俗形态的科学确认尺度与民众文化立场。
枝江赛龙舟 李明良摄
宜昌市各卷本在广征博取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还查阅并增添了大量散落民间的珍贵资料,包括谱牒、族谱、家谱等,仅枝江市就先后搜集到100余种家族谱牒。伍家岗区、西陵区等地印发的《民俗志问卷调查表》,均为民俗文化立档调查扩容增加了线索和案例。
编纂过程中,还汇集了50多年来民间文化调研和采风成果。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长阳县文化部门就组织队伍搜集了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料。70年代以后,当地文化人和各界有识之士,常年上山下乡从事田野采风。2009年起,长阳民间文化工作者再次跑遍全县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行程近5000公里,走访民间艺人1698人,登记重点传承人254人;录音7200分钟,录像4300分钟,拍摄照片7000多幅。通过普查,基本上掌握了县域内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曲艺、医药、技艺、体育与竞技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别与分布形态、传承方式以及重点传承人的最新信息。其他区、县、市同样坚持了这一民间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关注民俗文化人物
踏实务实的工作,在宜昌市各卷本中的最终呈现,就是在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本思想和民生理念。
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体。民俗文化以民生民意民风民情为基础内容。民众生活既有物质生产与消费方式,也包含精神创造与文化享受,还兼有社会秩序、制度文明的酝酿与达成以及情感的维系。而民俗人物是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拥有了众多的传承者,各地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传统及样式才得以绵延赓续,代代相传。民俗事象丰富多彩,各个乡镇、甚至每个村落社区,都有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者,但他们从来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应有的文化地位。
宜昌市卷的编纂者认识到,关注和尊重民间文化传承人,是不断激活我们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关键环节。因而,该志书专设“民俗人物卷”,为各类传承人和独特技艺掌握者以及采录者、整理者署名、立传,体现出对民众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前所未有的尊重。如“宜都卷”收录范围包括科技、教育、医药、文艺等类能人;“猇亭卷”集录了民间工匠、民间中医、民间艺人三类民俗人物;“枝江卷”为986位民间技艺人物列传;“兴山卷”收录了118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且为部分已故民间艺人列表留名;“长阳卷”筛选了部分历史上和社会上影响大、传颂广的名人,分别为他们列传、列表记载,囊括了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的民间艺人、农商精英、一方名医、宗教人物、“红白事”重要主持者、“九佬十八匠”等民俗人物,以及其民俗采风者;“伍家岗卷”人物传及人物录均按生年先后排序,其中生卒年不详者也根据调查访谈记录列位;“点军卷”的民俗传承人物中多为教师、医生和民间舞蹈、吹打乐、山歌、民歌、灯歌、锣鼓歌的传承者,还有知名厨师、知客先生、孝堂歌师和风水先生等。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人共同演绎和承续着一方的民俗文化根脉,《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对他们的重视,是一种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5-07-15 03:54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