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燕]《花笺记》:第一部中国“史诗”的西行之旅
  作者:王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4-23 | 点击数:22569
 

  如,《东方先驱》的评论员说:“‘柳荫哭别’一节,哪怕是在汤姆斯的译本中,都是极其优美的;因为心里的自然情感以真挚纯朴的方式喷涌而出。”(32)此外,《评论月刊》与《东方先驱》的评论员都很欣赏“主婢看月”一节的翻译,前者全文引述了这节内容,认为它足以显示译作的优点;后者节录了部分译文,指出主婢间的交谈如同出自哲学家之口。原作中,姚仙的婢女碧月说:

  个年种得一带垂丝柳,小小青青到膊肩。

  近日枝条都长大,屈指算来有几年。

  近被西风吹几日,转番黄色冇乜光鲜。

  我想人生亦似垂丝柳,中年就似立秋天。

  秋过身衰和叶败,形容枯槁有谁怜?

  绿杨尚有春归日,人老何曾转少年?

  上述文字,汤姆斯翻译为:

  Some time has elapsed,since I planted a row of silken willows,

  Though small they were then green and reached to the top of my shoulders.

  I perceive to-day,the branches have grown long and stout;

  Let me count with my fingers,how many years have elapsed.

  The western wind,having of late blown for several days,

  I perceive they are blighted,and are stripped of their blooming hue.

  I think mankind in general,resemble those delicate willows,

  For on attaining manhood their autumn commences,

  When autumn is passed,the human trunk becomes weak and casts its leaves,

  Who has compassion on it when it appears withered and decayed?

  The blighted willows will again experience the return of spring;

  But man,as yet,when old has never become young.(33)

  婢女借景抒情,以眼前的垂柳比喻青春易逝,劝小姐姚仙时不我待,及时行乐。整段文字是一个豁朗的明喻,没有浓缩的意象或暗指,翻译起来没有大碍,译文明白晓畅。在中文读者看来,这个明喻司空见惯,并无深意;但在英语世界,以柳喻人,却令人耳目一新。这段文字甚至使评论者联想到苏格兰诗人贝蒂的《隐士》(Beattie’s‘Hermit’)和希腊诗人彼翁的《墓志铭》(The Epitaph of Bion),并引述后一首诗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同样是用英语翻译的外邦诗,彼翁的《墓志铭》不但在内容上富于理趣,在形式上还兼顾了诗歌的韵律,相比之下,汤姆斯的译文充其量只做到了文从字顺而已。由此可见,在文字翻译方面,哪怕是赞赏,英国主流媒体对汤姆斯的肯定也是谨慎的。但无论怎样,译文的文学感染力终于得到了有限度的认可。

  第三,汤译《花笺记》不仅个别章节的翻译受到评论者的赞赏,在当时,它还被当作西方人了解中国语言、社会、文化、经济的综合性读本。

  汤译《花笺记》虽然在英语世界饱受批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借助译文,所有评论员都能完整地转述故事,他们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大致也是正确的。比如,当梁生为救杨父身陷重围时,评论员说他豪情有余、谨慎不足,显然不是个所向披靡的干将;故事以梁生娶姚仙、玉卿为妻,收芸香、碧月为妾收尾,评论员对中国的“一夫多妻制”虽多微词,但却理解这是中国作品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评论员对人物的宽容、对情节的体谅,至少说明一点:尽管汤译本缺乏诗趣、不合韵律,却是一个在内容上忠于原著的译本。由此,它被当成了一面反照中国的镜子,甚至有读者把这看作是它的根本价值。《亚洲杂志》的评论员就说:“如果《花笺记》不是一部有关中国的作品,对于该国的历史、习俗和文学,相比之下,我们了解得太少,它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34)职是之故,汤译《花笺记》成了西方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文化工具。

  有的读者把它当作汉语学习教材。《花笺记》的第二位英译者包令说:“汤译本附有中文原文,逐行译出(a lineal rendering),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是一大助益。”(35)有的读者从中捕捉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对之做一番社会学、文化学的解读。如,有评论员明确指出,“作为一部韵文小说,这部作品并没有置常见细节的讨论于不顾,如,女子们是如何涂脂抹粉的,是如何责骂婢女的,以及她们的闺中密谈,或者喝茶品茗。当男主角出游时,我们也可以一探他的‘行囊’;当他访亲问友时,我们也可以一窥他的宴饮。简而言之,除了没有秽语、缺乏才智,《花笺记》可以说是有些像《唐璜》。它使我们熟悉了中国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妻妾;而且,通过描述与故事相关的人物的职务和日常生活、友情及社会交游,关于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社会,作品传达出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它比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天朝帝国的描述都更为明确。事实上,作者似乎是想要精准地照搬人们的生活,生活简陋的部分与尊贵的部分旗鼓相当,而这是诗之为诗的唯一正当的旨归;而且,他还小心翼翼地实践了这一想法,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比他的画面更为真实和自然的了。”(36)

  还有读者透过《花笺记》了解中国当时的国内经济状况。如《东方先驱》的评论员说:“文中有一段描述内容值得在此一提,即梁生由居所而被吸引到花园时的场景,因为它体现了一个显著的问题,即中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只见史书层层堆满架,四围花气喷人香。桌上瑶琴安玉轸,金炉一个炷茗香。银筝玉笛悬墙上,双陆围棋放两旁。古画名诗垂两便,鲜花盆景列成行。起来窗外观风景,只见曲栏杆绕白莲塘。白鹤避人轻步月,风摆杨花飐水狂。塘上红桥通内苑,又见一带微波漾月光。两岸垂杨相对舞,采莲船系柳荫旁。游鱼浪起波中锦,水中云影白茫茫。”(37)这段文字出自“棋边相会”一节,西方人对它的兴趣或许缘于18世纪以来的“中国园林热”,但由此考察中国的经济,未免牵强附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04月22日 09:5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斯克印克 乔克]景观、性别与社区:安第斯山脉的故事
下一条: ·[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