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燕]《花笺记》:第一部中国“史诗”的西行之旅
  作者:王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4-23 | 点击数:22566
 

  三 中西文化史上的价值

  汤姆斯本人如此珍爱的译作,难道真的如英国媒体和汉学界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吗?笔者认为,在中西文化史上,汤译《花笺记》在文献学、文学、社会学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汤译本为《花笺记》保存下一个独特的中文版本,这虽与语言翻译无关,但该译本的文献学,尤其是版本学价值却在不断显现。

  汤译本是中英合璧的双语版本,上中下英。上排中文虽是竖排,但行列顺序已根据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做了调整,从“由右至左”而“由左至右”。下排英文与上排中文逐行对应,虽乏韵律,表面看来却呈诗行。学界至今没有发现汤译本中文部分所依底本,这使该译作具有了版本学的价值。梁启昌说:“汤氏译本所附的中文原文可以作为研究《花笺记》版本问题的宝贵参考资料。”(29)但他本人并没有深入展开这一话题。有效利用汤译本版本价值的学者是梁培炽,他整理的《〈花笺记〉会校会评本》以现存最早的静净斋版《第八才子花笺》为底本,同时集海内外所见珍本会校会评而成。梁注本为《花笺记》的整理和传播做出了显著贡献,该注本根据汤译本做了不少修订,但仍有某些地方有待完善。

  一是梁注本没有注出汤译本存在的所有不同之处,有的虽被校出,在注释中却写错了。比如,“棋边相会”一节中,汤本“会娇娘”梁本误注为“今娇娘”;“步月相思”一节中,梁本注曰汤本缺“泪湿花边谁为止,伤心无伴倚栏杆”一句,实际这一句并非缺失,只是被误放在了“留连不觉天将晚,日沉西岭正得回窗”一句的后面。由此可见,解决版本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梁注本的现有结论。校勘虽然琐碎,但却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容不得丝毫马虎。

  二是汤译本中某些更为合理的文字经梁译本筛查后反被忽略,甚为可惜。如,“杨爷回拜”一节:女主角杨姚仙的父亲听说梁生尚未定亲,有心将女儿许配给他,却又不便开口,此处,某些版本为“杨君已有招婚意,此时未爱就开言”,显然不通。梁注本采用的是“杨君已有招婚意,此时心爱就开言”,不免唐突。汤译本为“杨君已有招婚意,此时未便就开言”,最近情理,反而没被梁译本采纳。根据情节发展,到了后面的“夫妻贪婿”一节,杨君夫妇还在犹豫:“几好便时开一句口”;再到“差仆接主”一节,梁生前来饯别,杨家再不开口,可能永远错失良机,此时,杨父才不得不亲自为女提亲,说:“老夫一女年登对,不鄙寒门愿结亲。”又如,“复遇芸香”一节,梁生请婢女芸香通情后,一直焦急地等待姚仙的回音,在后园再次见到芸香,喜形于色,梁注本云:“梁生望见丫鬟到,叫一声贤姐喜欢天,想必那人传密约,今宵曾否会神仙。”汤译本是:“梁生望见丫鬟到,叫声贤姐喜欢天,想必已经传密约,今宵曾否会神仙。”对于梁生来说,此时最想了解的是芸香是否“已经”向姚仙传达了自己的心意,完全没必要强调是否是“那人”传的密约,因为密约相会一事原本就只有梁生与芸香两人知道。

  此外,汤译本的某些“错误”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如,汤译本中的“返”几乎全部写作“番”,有时“归”亦写作“番”。如“托眷钱衙”一节中,“一年任满返京日”汤译本作“番京日”;“待我归朝方接你”,汤译本作“番朝”。梁启昌曾指出,汤译本保留了番、胡等字眼,意味着他所采用的底本可能是明末版的。汤姆斯在序言中也说《花笺》“首次出现于明朝”(30)。虽然不敢就此断定该版本就是明版,但至少可以说它是现存最早版本的一个姊妹篇。汤译本所犯的另一独特错误是多数“睇”字写作“體”。如,“过婢陈情”一节中,“举头睇见一婵娟”,汤本作“體”;“闺门达情”一节中,“谁人睇见不心酸”,汤本亦作“體”。有趣的是,梁启昌发现四年后出版的马礼逊编辑的《广东省土话字汇》也犯了同一错。如,“你试體吓佢在處唔在”(You see whether he be at home or not)、“佢定要拉我但體戱”(He would drag me away to see the play)(31)。不知这一错误,究竟是该归因于该书的编者马礼逊还是印刷者 G.J.Steyn and Brother?这实际上从另一侧面显示了汤译本在当时的影响。

  第二,在英国读者看来,汤译本虽然平淡朴素(plain and simple),但某些流畅的译文还是博得了评论员的赞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04月22日 09:5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斯克印克 乔克]景观、性别与社区:安第斯山脉的故事
下一条: ·[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