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
——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黄剑波 刘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30 | 点击数:14733
 
不难想象,具有这么高比例的基督徒人口的福贡地区的民众生活以及社会环境有着与中国其他地区相当大的差别。事实上,根据一些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的描述,福贡的很多场镇的礼拜天并不是那种喧闹的集市,而是大量从附近村寨赶来的基督徒的聚集。而根据林茨的描写,在福贡的很多村寨中,赤脚破衣的傈僳人在自己的礼拜堂中吟唱赞美诗和主日崇拜成为最令人神往的文化场景。
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到,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在傈僳人中尤其如此。其中,傅能仁和巴东创制的傈僳文字⑨,以及后来美国宣教士库克(Allyn B.Cooke,中文名为杨思慧)夫妇所译的《圣经新约全书》傈僳文译本可以说影响最为深远和直接。⑩换言之,无论是在日常民众生活中,还是在民族文化以及地方社会场景中,基督教在福贡地区的在场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问题是我们如何能更细部地了解它在什么层面和意义上进入民众私人生活以及村寨公共生活中。
 
二、私人生活中的信仰实践
 
尽管我们也关注被传讲的基督教,也就是西方传教士所传达的信仰内容,以及被本地信徒以及传道人所领受的基督教,但至少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乃是在信徒生活中所实践出来的信仰,以及那些没有被实践出来的信仰。{11}换言之,我们讨论傈僳人中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不是从宣教学(和神学)的角度,也不是遵照长久以来研究中国基督教历史的影响—回应(impact-response)的模式,而是更为强调基督教的地方性,以及地方基督徒和教会的主体性或能动性(agent)。另外,我们对福贡地区傈僳人的基督教信仰生活的考察不是从纯粹的个体生活的层面上,而更多的从生活在家庭及社区关系网络中的个体这个层面上去观察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的“在场”,以及又是如何的“在场”或实际的运作。
2007年8月至9月,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云南省福贡县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参加了福贡县城及周边几所教堂的聚会活动,并着重以赤恒底村{12}为例,考察了基督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根据笔者的观察所见,基督教会在福贡地区民众生活的在场比较显著的是一些重要的个体生命礼仪(特别是婚丧),以及个体生活的重要时刻(或危机)。其中,最容易观察到的教会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角色的方面就是婚姻。传统傈僳族的婚姻以父母包办为主,而到了今天,“包办”的实施者则转变为了教会,只不过包办程度有所减轻,方式也有所不同。从总体上来看,当地的婚礼分为两种:在教堂里举行的和按照传统方式举行的,在笔者所调查的赤恒底村,前者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在教堂里举行婚礼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男女双方都是教徒;第二,婚姻的介绍人是教会。在这两个条件中,后者其实又包含了前者,因为如果男女有一方是非教徒,教会就不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如果完全遵循教会的要求,那么,男女双方从提亲到结婚的程序如下:首先,如果某个男子(或者他的家长)看中了某个女子,那么,这个男子(或者他的家长)就会到教会的管理人员(通常是“密支扒”{13})那里汇报。其次,如果密支扒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就会让男方家写一封信,在教会管理人员的陪同之下,让男方家庭的代表送到女方家;女方家长如果同意,在征求女儿的意见之后,就会给男方家回一封信,这样,就表示双方已经定亲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定日期和筹备婚礼,而这一切工作也是由教会完成。在结婚之前,新郎和新娘不允许再有更多的见面和接触,婚礼当天,在教会唱诗班的歌声中,男方家迎亲的人将新娘带到教堂,由教会负责人证婚,接受众人的祝福。之后,需要请亲戚好友吃一顿饭,婚礼就此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尤其需要注意。第一,在男方看中某个女子之后,他们并不能自作主张自己去提亲,而是必须要通过教会管理人员作为中介;第二,在教会管理人员带着男方家人去提亲的时候,并不需要准备昂贵的彩礼,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茶叶、奶粉等就已经足够。前一方面揭示了教会在当地人的婚姻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如果某个男子并没有看上哪家的姑娘,而只是想要找对象结婚,那么,他也可以去找教会,而教会则会根据他的要求在附近地区帮他“物色”。在这里,教会实际上取代了传统媒婆的角色,并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强制力,使这种干涉成为必须。另一方面,教会对彩礼的否定也大大减轻了男方家的负担,这使得当地人也愿意通过教会去成就自己的姻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杂志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效群]文化的冲突与较量
下一条: ·[顾春军]江南社会生活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裘兆远]太湖流域渔民的祖先信仰·[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