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时期。
(甲)铜器。
1、甘肃泾川出土的“翼兽形提梁盉”(图四:1)。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其特点是以兽首为器流,兽身为器身,兽足为器足,并饰双翼于器腹。兽首,从发表照片看,不太清楚(未见原物)。双翼,是以突起的阳线(上面的细纹是阴线)表现翅脊,细密的阴线表示羽毛(从下故宫藏器看,阳线的前端是一钩喙的鸟头),翼尖朝后,四足作鸟爪,腿后有距。此器年代,估计在战国早期;国别不详,但从下述器物看,应是三晋制造。
2、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藏“翼兽形提梁盉”(图四:2)。它们和上器的不同点是器流作鸟首,盖纽和提梁也不太一样,但明显属于同一类造型。故宫所藏(见于陈列),是1946年入藏,出土不详,其头部与上博所藏不尽相同,鸟嘴较尖,双目填金(疑是后做)。广博所藏,出土亦不详。上博所藏,原在伦敦戴迪野行(Deydier),据云是从山西太原金盛村盗出。由这一线索判断,我们怀疑,上述各器都是三晋制造。
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鸟首兽尊”(图五)。这件器物与2相似,也是属于鸟首类。其双翼在身侧,用阴线表示,作平面装饰,翼尖朝后,呈S形;足作鸟爪,爪侧有距。年代,估计为战国早期;国别,应属三晋系统。其鸟首的装饰与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铜器相近,身上的S形纹则见于下述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鸟形模”和“虎形模”(注意:此兽的双肩和双髋作涡纹装饰,与下文图四九巴泽雷克出土鞍鞯的图案有相似处,类似装饰也见于上2,下4等器,但多为浮雕)。
4、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编磬承托磬簴的有翼神兽(图六:1)。两件,皆作兽首长颈(长颈是为了承托磬簴)。其身口各有双翼,可与泉屋博古馆所藏相比,是类似特点;四足作鸟爪,后足腿后有距。年代为战国早期。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过一件镶嵌绿松石的神兽器座(图七),该器没有明显的翼,但从造型看,与曾侯乙墓所出颇为相似(特别是头、耳、口、舌)。曾、楚二国,互为姻娅,器物、文字本来就相近,二者都是战国早期的器物,共同点多,自在情理之中。它使我们联想,从今山西到河南、湖北,可能存在一条南北的传播渠道。又,曾侯乙墓还出土过一件“鹿角立鹤”鼓座(图六:2),也是鸟兽复合的器物。
5、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有翼神兽。分三种:(1)错银双翼神兽(图八:1)。共四件,可能是镇物,其造型与泉屋博古馆的藏品相似,也有狮虎类张口露齿的兽首,背树双翼,翼尖朝后,羽毛作垂鳞状,足作鸟爪,前后足的掌外侧皆有距;(2)中山王方壶(图八:2)。其四隅爬兽背树双翼,与上立鹤方壶相似,但头向相反;(3)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图八:3)。所谓“四龙”也是背树双翼(头生双角,长颈有鳞,四足为鸟爪,腿后有踞)。中山是与三晋(特别是魏国和赵国)有关的白狄国家(类似十六国时期汉化的外族国家),出土物既有三晋特点,又有草原风格。如该墓出土的虎食鹿器座就有斯基泰风格,而该国遗址出土的虎形金饰也是草原地区所习见。
(乙)铜器陶范。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境内多戎狄,北部(代地)并与草原地区邻近,所出器物或杂草原风格,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是其集中体现。如:
(Ⅰ)1959-1964年的发掘品。典型标本是:
Ⅱ号遗址出土的钟钮范(图九:1)。编号:ⅡT13⑤:6,钟钮是由一对龙首翼兽组成。翼的表现极富写实感,三晋花纹多有之。
(Ⅱ)1992年的发掘品。典型标本是:
1、“鸟形模”(图九:2)。编号:T9H79:17,头部残缺,报告称“鸟形模”,大概是从其足作鸟爪来判断,其颈部花纹同下“虎形模”,翼的装饰也与下“虎形模”有翼者相似。未必就是鸟形模。
2、“兽擒蛇模”(图九:3)。编号:T9H79:18,头部亦残缺,但有翼,从身上的花纹看,似是豹类。
3、“虎形模”(图九:4)。编号:T9H79:19,两件,皆为半模:一件有翼,作垂鳞状叠羽;一件无羽。足为鸟爪,腿后有距。其虎纹作阴线S纹,是三晋铜器的特点。
(丙)铜器纹饰。
1、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铜壶上的麒麟纹(图一○:1)。麒麟在汉代图像中极为常见(图一○:2),形象多作带翼鹿,头戴一角,角端有肉(前端起节,如肉瘤状)。孙机先生指出,李峪村出土铜壶上的花纹与之相似,应是较早的实例。此器也是出自三晋系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豆瓣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