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行仪式
为了解近期公主祭祀的实际情况,用来与以前(主要是1949年以前)的祭祀情况做比照,笔者于2002年阴历9月3日对公主陵“新粮祭”进行了一次参与观察,获得了这次仪式的表演文本。下面是2002年阴历9月3日祭祀上笔者所观察和听到的全部内容:
上午8时半,我坐小叔叔的摩托车来到苏木机关所在地,东坡上就是公主陵。这里有全苏木最大的商店,我们进商店卖了酒等祭品,小叔叔还从家里带了一块新做的奶豆腐,这些是我们的祭祀品。在商店里我们碰到了几位祭祀者,他们也在准备祭祀品。我们在商店门前待了一会儿,就径直上了公主陵。这时,上来的还没有几个人。桑布喇嘛、左旗昭庙的根邓喇嘛、本旗东庙的德力格尔喇嘛等三位喇嘛早已开始了他们内祭祀的准备工作。我到来时,他们正在东配殿里制作21盏佛灯,这是一项细活,所以他们根本顾不上其它事情。主殿里公主雕像庄严肃穆,前面摆着供桌,已经有人把祭品供在上面了;左侧佛龛里的公主画像典雅神秘,前面又是供桌,供桌上是“曼扎罗”和祭祀品。祭祀主持们还没有到来,但已经有人进到主殿,上供叩拜后便撤退了。他们或出门办事,或家中有事,且没有特别祈祷的事由要让兀赫尔达“转达”给神灵,所以提前给公主神上供叩拜就离开了。他们虽然没有等到11点开始的仪式,但从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里,仿佛表露着还愿后的轻松和惬意。10时左右,兀赫尔达、浑督、厨子到来,我上去跟他们交谈起来。他们这一届祭祀主持我还是头一回碰面交谈。不难看出,嘎日迪浑督是个能说会道的人,他给我介绍了公主陵的扩建,以及配殿与主殿的分设、配殿里配置经会法器等情况。我向他们透露正在撰写有关珠腊沁传说与祭祀方面的书,他们听了很高兴。嘎日迪浑督还说,像公主陵这样建筑规模的佛香之地,远近的苏木里没有第二处,所以来这里还愿的祭祀者很多,他们分别来自左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其它旗县以及通辽、锡林郭勒等盟市。今年扩建的两座配殿是苏木方面组织筹款兴建的,质量过关。相比之下,主殿由于修建已十余年,建筑质量又不太好,所以需要彻底修复。
我们这样闲聊着,不觉到了11时。由于是秋收季节,来的人不多。但不来不等于忘了祭祀,多数人从家里献祭叩拜了。有几位还愿者在嘎日迪浑督那里登记交款,原来他们是有特别祈祷事由让兀赫尔达“转达”给公主神的。他们把事由说给浑督,浑督在登记簿上一一记了下来。他们的献款5元和10元不等,有一位还愿者献了一只羊。
11时正,德力格尔喇嘛站在主殿台阶上吹鸣了海螺,这是仪式开始的信号。差役钱达门手持茶壶站在台阶上喊“得吉、得吉”,还愿者们前去往茶壶里倒了祭酒的得吉。众人的供品也已经摆在了供桌上。兀赫尔达孟和毕力格身穿蓝缎蒙古袍,左右两旁站着嘎日迪浑督和呼日勒巴特尔厨子,他们没有穿蒙古袍。三位喇嘛也进到主殿,在东侧画像前的穿凳上落座。祭祀正式开始了。
首先,兀赫尔达、浑督、厨子三跪三起。然后,兀赫尔达孟和毕力格手执银杯下跪,厨子呼日勒巴特尔手执银壶斟酒,兀赫尔达大声喊祷词说:“今天珠腊沁人举行9月例行新粮祭祀,向公主妈妈神敬献新粮的得吉,愿皇公主妈妈祛病除灾,保佑全珠腊沁人和在外同乡人平安健康,让五谷丰登、五畜肥壮,让孩子们学业有成,让每位还愿者心想事成。”然后把银杯里的酒洒在祭案前的铝盆里。接着,嘎日迪浑督手持登记簿,把几位捐款捐羊者的特别祈祷事由一一念出,每念一位,兀赫尔达洒祭一次酒,并大声祈祷:“愿皇公主保佑!”念到谁,谁就在原地磕头。浑督念完特别还愿事由,兀赫尔达再一次大声祈求:“愿皇公主妈妈保佑珠腊沁人和其他还愿者直到来年今天都平安健康,事事顺利”。最后三位主持再一次三起三跪。这时,差役额尔敦达来老人上前端起供桌前盛着祭酒得吉的铝盆,走出主殿,绕到主殿后面的大红坟茔前,跪地洒祭,然后又回到主殿,跪地把铝盆举在头顶,兀赫尔达上前从供桌上捧起其它供品的得吉,倒在铝盆里,差役再一次到大红坟茔前敬祭。至此,主殿祭仪完毕。在这全过程中,喇嘛们都落座在东侧画像前的穿凳上念经。
接着,祭祀者们要到官陵前致祭。祭祀主持把剩下的供品倒在一张苫布上,让众人抬着走出主殿,奔官陵而去。走在最前边的是手持佛香的喇嘛,其后是手持酒盅酒壶的兀赫尔达、浑督,再后是抬小型供桌和供品的还愿者们。众人到官陵前,把摆着供品的苫布摊开在陵园前的空地上,喇嘛进到陵园,用香把官陵净了一遍,祭祀开始。兀赫尔达、浑督、厨子跪于供桌后面,其他人跪在他们的周围,浑督用宝石杯(巴林石制作)斟酒,大声喊祷词,内容与兀赫尔达在主殿里的第一句祷词相同。最后又一次像兀赫尔达那样大声祈求:“愿保佑珠腊沁人和其他还愿者直到来年今天都平安健康,事事顺利”。这时还愿者们纵身而起,扑向摆着供品的苫布,喊笑着抢起供品,这便是争享。争享完毕,还愿者们面带还未来得及抹去的笑容,带着争到的福分,各自散去。众人走后,主持们回到主殿,给三位喇嘛每人20元作为酬谢,然后到喇嘛的屋子里坐了坐,又各自回家了。留下来的喇嘛们说,下午还要念几段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