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友庭]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过程中村落文化整合的个案研究
  作者:张友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2 | 点击数:26190
 
而扩大后的寮村“张公信仰”祭祀圈,主要分布在村落领域之中,具体巡神仪式的组织也主要是村落范围内的组织。随着村落内部一些大姓宗族的加入,张氏宗族在“张公信仰”中的权威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在“张公信仰”合法化之后,活动的主角不再局限于一族精英参与,作为“国家在场”(高丙中,2001:42)的村落代表的村干部也积极参与其中,“张公信仰”的宗族色彩被极大削弱,渐渐地,“张公信仰”开始凸显出了作为“村落神”的具体特征,成为了村落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象征,并在具体的祭祀行为和仪式组织中显示了其村落范围的地域性质。
在这样一种村落的地域性背景中,“张公信仰”的巡神仪式形成了村落轮值制度,具体由八个“角头”的轮值梆头组成轮值神明会,同时还有一个固定组织负责资金使用的监督。具体的参与人员已经不再局限于姓氏宗族之间,而是根据巡游仪式中各个不同祭祀“角头”为具体的组织单位。总祭人作为村落总代表负责整个巡游过程的组织和调度,而各个“角头”梆头负责各个祭祀“角头”的组织和调度。“各个角头轮流成为总祭人,各户家庭轮流成为角头梆头”,是“张公信仰”巡神仪式的总的组织原则和领导的产生办法。
笔者认为,村落轮值在巡游仪式中的制度化,是作为村落神象征的“张公信仰”在跨宗族交往过程的外在展示。同时,通过巡神仪式本身来寻找以宗族协作为特征的村落集体认同,是一种考察其内生性的一种视野。
准备 按照村落轮值制度产生出轮值的各大梆头(梆头分布不再局限于宗族),然后集中到张公在天台山的神位地祷告张公神位,随后召开梆头组成的神明会,一般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列席监督具体的运作过程。在神明会中根据村落轮值制度产生总祭祀人(不再由张氏族人固定担任),制定巡游方案,同时制订巡神仪式费用明细表(一般由现任村会计负责)。会议结束以后,根据制定出来的费用,以户为单位向村民收取费用,也有一部分来自政府和村委会的补贴。
请神 从天亮开始,八大梆头集中于张公神位处,法师作法事请张公出游,巡查今年的收成和运程,祈求来年运程。负责仪式的总祭人将准备好的“牲”献上,“牲”一般为猪头、鸡鸭和五谷,具体宰牲也有一套仪式,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茶水和米酒,然后总祭人宣读祭辞,恭请张公巡游。总祭人为八大梆头轮值产生,不受姓氏限制。
巡游 请神仪式完成后,法师从献在张公像前的祭品中各样取一小点,放入前面火盆中,将茶酒撒于庙的四个角落,表示神已吃毕,可以起程了,同时燃放鞭炮迎接张公巡游。法师带领队伍在前面边走边唱。一路上由各梆头手擎连接张公轿子的红布线条带路,而抬轿的未婚青年,一般不再受姓氏限制。近年由于外出打工青年增加,有时候也用中年人代替。
迎神 家家户户都在自己所在的祭祀“角头”处摆放一些桌子,放上各种干果、水果,还有专门为祭神而做的米饼和糍粑,并在上面点上红印,同时准备一些青果。近年来,由于准备“牲”的程序较麻烦,一些村民也用购买的食品来代替。
角祭 村民将饭桌抬到各个“角头”(一般为路口),巡游队伍到“角头”时需燃放土铳,同时由法师祷告张公到场。此时村民保持安静,张公不下轿坐北面南置于高台桌上,前面置着那个大香炉,这个祭祀“角头”的村民可以前去烧香,锣鼓队、仪仗队等一切人都可以休息了。法师则到台边开始绕桌做法,祷告丰收,向神灵传达某种来自人间的讯息,同时也让村民感觉到神灵的存在。在祭祀活动结束时,村里响起了铁炮,告诉该“角头”的村民张公要走了,同时下一个“角头”的村民听到炮声后便前来迎神。
总祭 总祭在张氏总祠举行,一般有法师宣讲张公的事迹和几个村民演出张公事迹。这时张氏总祠成为村落公共活动中心,任何姓氏的人都可以进入。最后一个仪式是送神,最先领头的法师在每种祭祀的“牲”中,各取一些放于火盆中,同时将茶酒洒于张公面前,整个过程需要持续几个小时。
返位 在最后一个祭祀“角头”,张氏武门分祠一般不进入族祠祭祀,祭祀完毕后开始送张公归位,而具体的归位仪式要在天台山林的张公所在地进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下一条: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民生
   相关链接
·[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沈昕 戴伟]“汪公菩萨”信仰空间扩张考察
·[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