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友庭]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过程中村落文化整合的个案研究
  作者:张友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2 | 点击数:25865
 
寮村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Z市的最北端,距离市区98公里,位置处于两市一区的三角交叉地带。寮村村内大体包括旦洋、后洋、东山、西山、下埠和桥头六个小地点(参见图1),面积28.6平方公里,为Z市最大的自然村。寮村地理形态为两山脉交汇而成的山间盆地,境内多山地林地,平均海拔约700米,森林覆盖率为92%,自古以来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寮村人口为1,621人(含畲族94人,其他少数民族近20人) 。由于历史上人口迁移的频繁性,寮村人口构成经常发生变动。在频繁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寮村形成了姓氏宗族繁多的状况,同时在分布上也呈现出大族聚居、小族依附的村落地域分布态势。
寮村的最初开发始于宋代初期,各类文化古迹、旅游胜地较多,还出了不少名人。故ZP县的县志中有“山川水秀,人文日贲,风雅渐开”的描述。2001年7月经上级政府批准设立为少数民族村,2004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国家森林公园。
(二)寮村的民性文化形态
Z市在历史上曾属ZP县所辖,建县之后第一个考中进士的曾汝檀主编了第一部ZP的县志。他在名为《风气论》的短文中,论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指出地区不同,民性各异。他说:“山势高下隔越,而地气因之,其人之气亦以土而异。”据这一观点,他将当时ZP所辖四里的民性概括为:“居仁性浮近便利,和睦性鲠近迟重。永福气烈近剽疾,感化气恬近率易。”
寮村属于标本性村落,特别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对其地理困境的典型概括。在像寮村这样的山间盆地形态的地域中,对外交流比较困难,只有凭借山涧小道和挑山工通过步行得以和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文化发展长期处于封闭自足的状态之中。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客土之争和异族械斗所形成的人口流动的频繁性,又使寮村人口处于迁入迁出的不稳定状态中。例如,最早来此开发的谢氏、高氏和简氏等家族目前在寮村已经是独门独户了。
由于各姓的迁徙地不同,寮村文化一直处于文化交融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习俗交融其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特民情风俗形态,至今这个过程仍然在继续。寮村风俗以中原汉族的客家传统风俗为主,但在迁移过程中吸收了本地原住民的文化成分,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一些目前仍处融合形态的风俗,如“照岁”、“开小正”、“开大正”、“游家风”、“犁春牛”等等。
以语言为例,寮村与闽西L市、闽中S市两地级市的交界处接壤,在汉语言语系分布中分别属于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的连接地带。在这一人口迁移频繁和不同方言交融杂处的地域中出现了巨大的张力。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当地统一性方言的融合较为缓慢,“五里异音,十里各调”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一村之内异姓不同调,一家之内婆媳不同音。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村落范围内实属罕见。偶尔有红、白喜事请戏,有时请闽中客家汉剧团,有时请闽西地方采茶戏,有时也请闽南高甲戏。总的来说,寮村的闽南话是融合了客家人的正音与闽南原住民的表意方式,属于发音较正的闽南语系,是一种处于边缘的语言融合形态。
(三) 选择寮村的缘由
寮村因属山间盆地的特殊地理形态,处于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汇地带,又处于人口频繁的迁移过程中,在民性风俗方面呈现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征。本文所探讨的“张公信仰”祭祀仪式显示了寮村村民在村落文化整合由血缘纽带向地域信仰过渡的缓慢过程,这是寮村能够在漫长的人口迁移过程中保留以村落文化认同为中心的村落文化整合的一种努力。
寮村是闽西地区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村民对于宗族的认同一般说来正处于一种从义务向自愿的过渡中,大小姓氏在长期生产协作和日常交往中共存共生共变,虽然在传统宗族格局中并不一定具有成熟形态的典型意义,但正是由于它的这种过渡性,笔者认为有理由将其视为东南宗族重建与村落文化整合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态,并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前东南宗族的总体特征。
 
二、关于寮村的“张公信仰”
 
寮村的“张公信仰”是张姓宗族为了纪念张姓祖先开发寮村的创举而设立的一种融合祖先崇拜和超自然神灵信仰的信仰体系及其神圣象征所形成的信仰,原为寮村张氏所独有,它可以被称之为张氏宗族的“私家神”,并以张氏主要分布地后洋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具有祭祀圈形态的信仰区域以及以张氏宗族成员义务参加的祭祀组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下一条: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民生
   相关链接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沈昕 戴伟]“汪公菩萨”信仰空间扩张考察·[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