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作者:李长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8 | 点击数:17329
 
首先,洋布的普及使城镇一般市民的日常衣着消费方式更加市场化和大众化。以往城镇市民的衣料虽然也需要到市场上购买,但无论是绸缎还是土布,都是来自国内农村的手工织品,通过传统的国内市场流通渠道。而洋布的普及,使洋布在城镇中取代土布成为布料市场中的主流商品。洋布来自外洋,市民将洋布作为日常衣饰消费的主要材料,使他们的日常衣着消费与外来工业品市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中外贸易市场链条的终端,使这一部分市场消费能力较大的中国人群的日常衣着消费第一次与外洋及近代工业制品直接连接了起来。同时,洋布的使用周期率低和廉价的特点,又使人们购买布料的频率增加,因而与市场的联系更为频繁,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这些都促进了洋布的消费,培育了日益扩大的洋布消费市场。洋布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费品,以其批量化、数量多、价格低的特点,使一般稍有购买能力的人都可以买得起,因而形成与近代工业相对应的大众化消费模式。正是这种消费市场和大众化消费模式的形成,促进了中国民族机器织布业的兴起,促进了国内机织布市场和生产的发展,并使机制布即民间沿称的“洋布”向更广大的人群普及。一个日益大众化的日常衣着消费方式与近代工业制品市场建立起恒常的联系,这一点对于中国人衣着消费方式由传统向近代的转折具有划时代意义。
其次,洋布衣的普及使一般市民衣着习俗更具时尚性和流行化。洋布价格低廉,使人们可以购买多件用以替换,因而可以选择配备更多的式样和颜色;洋布耐磨性差的特点使其需要更替的周期缩短,因而式样和颜色的更换周期加快;洋布容易染色及色彩鲜艳的特点使衣物的颜色更加艳丽、多样,因而衣物的颜色装饰性和多样性增强。洋布的这些特点以及在市民中的普及,引起了市民衣着的一些新习惯,如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替换衣服,更新速度更快,衣饰的式样和颜色更容易形成时尚,各种各色用洋布做的小布品饰物如洋袜、洋巾、洋手绢、洋花边儿等也成为了流行时尚。而且这种衣饰时尚的流行速度和转换速度加快,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衣饰时尚性的追逐,只要稍有余资,就可以时常翻新,赶时髦,追时尚,从而使大多数人的衣饰消费方式更活跃,丰富了市民生活的色彩和节奏,增强了市民的公众性消费文化认同意识。这些都使市民日常衣饰方式和衣饰文化更具城市化和社会化色彩。这种衣饰方式的变化,与市民其他生活方式及消费趣味等变化相辅相承,为市民文化、城镇风尚增添了新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又与近代城市化和社会化的趋向相联系。
由上可见,19世纪后半叶由开口通商洋布输入形成的洋布在城镇市民中的流行和普及,使洋布这种近代机器制品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进入城镇市民的生活,它不仅只是在人们的日常衣食生活中增加了一种衣物质料,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一些衣着习俗,带来了城镇市民日常衣着方式所涉及的消费方式、穿着习惯、社会身份、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这种衣着习俗的变化,与近代工商业化、城市化的趋向相伴,构成了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连带关系。洋布与土布,形成了这一时期城乡和土洋之别的一种外在象征符号,标志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开始近代化变迁的一种特别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这种相似的结构此后又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蕴涵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可以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大清会典事例:第328卷[Z].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3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5]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3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6]“衡隆洋货号”广告[N].申报(创刊号),1872-04-30.
[7]郑观应.盛世危言[A].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8]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王韬.王韬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高宏存]文化资源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
下一条: ·[张友庭]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相关链接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
·陈平原:研究老百姓被忽视的日常生活,画报是个很好的入口·[张洪彬]巫术、宗教与科学:重思晚清的风水批判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湛晓白]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阳历认知
·[孔祥吉]英年与晚清北京风水热·广东珠海市发现晚清民间婚书
·[艾志端]海外晚清灾荒史研究·[王新民 王婷]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