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作者:李长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8 | 点击数:17330
 
与中下层人流行洋布时髦的同时,一些原来并不太富裕但为着体面而不得不购用少量绸缎皮毛的中上等人家,也在一些家用衣物用料上改用洋布代替原来较贵的衣料,既不失身份,又节省了花费。如19世纪50年代初,一位在华的西方人记述沿海城市中较富有的人家也愿意购买洋布,他们用洋布做成在家内的便服,以节省夏天用的绸缎和绉绢,或者做成棉衣,以节省冬天用的皮裘和缎子[5](P1350)。七八十年代以后,不仅沿海城镇居民穿洋布衣服已很普遍,甚至一些内地村镇的富裕人家也开始购用洋布了。七八十年代,宁波的一位西方人说:“洋标布在加染以后,大量地被买不起绸缎或其他昂贵衣料的人用来做长衫和外衣的材料。洋标布主要流行于本省贫瘠和人口稀少的区域,如衢州、姚州、金华便是。”[5](P1352)
洋布在城镇具有一定购买能力、又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中等阶层中流行起来之后,一般中小商贾、账房、塾师等中层市民也普遍穿用洋布。洋布物美价廉的特点更符合虽小有余资又并不富裕的一般市民的口味。他们穿不起绸缎,便用洋布来代替;市民生活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和应酬,洋布的物美价廉正适合于他们的需要和购买能力。他们略有余资便可以在必需之外再多置办一些新衣,以作为替换、年节、访友、见客之用,比整年穿着一件沾满汗污的土布衣服的下层人远为光鲜。一般中下层人家,只要稍有购买能力,也会置办一两件洋布衣以供见客之用。即使是富裕人家,虽外衣仍用绸缎等高档品,但不易磨损的内衣、棉衣里、被面和丧服也多用洋布。到了七八十年代,可以说城镇居民以中等阶层为主、扩及中上层与中下层的广大市民日常服饰中,洋布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用料。在大型通商城市,由于非体力劳动的中等阶层人数聚集较多,洋布衣普及人群更广一些。在内地中小城镇,比较富裕的中等阶层虽人数较少,但也已普遍穿用洋布。洋布衣在中等阶层的普及,使其已成为中等阶层身份的标志性衣着,而与从事体力劳动的下层人有了更明显的阶层身份区分。如80年代初在江西九江的西方人报告说:洋布在当地的销路主要在“一般中层阶级”,“穿英国棉布的人是官吏、商人以及一般的有闲阶级,只有他们在选择服装时能够考虑到外表观瞻”[5](P1353)。在江苏镇江的西方人也说到当地的相似情形:“绝大部分的穷人和农民不买英国棉布,购买英国棉布的人主要限于富人和中产者以及商人阶层”[5](P1354);“职员、读书人、中下阶层的人,还有少数农民,都购买廉价的英国布,而为数众多的一切从事户外劳动的人们,则穿土布,这种土布要比英国布经穿三四倍”[5](P1149—1150)。广西北海的西方人也看到,在当地“穿洋布的主要是各城镇的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居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5](P1354)。一位在上海的西方人也说:“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任何内地城镇或乡村里观察一群人,其中十分之九是劳动人民,多半是在地里劳动的,就可以发现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穿着一些家庭纺织的衣服,而大多数身上穿的完全是土布。还有约十分之一的人穿着洋布褂子,或者用染的(洋)市布作棉袍里子。……我们的洋布可以说还没有深入到中产阶级以下的阶级中。城市居民、商人以及其他在某种程度上有能力为美观而牺牲经济的人们,是我们最好的主顾。”[5](P1355)可见,19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在沿海较早开埠的大商埠,洋布已成中等阶层市民的常用衣料以外,内地城镇的中等阶层购用洋布也已很普遍。也就是说,到了八九十年代,洋布已经成为各地大小城镇中等阶层市民的主流衣料。洋布的流行普及,使以穿洋布为主的城镇中等阶层范围扩大并具有了更明显的衣着标志。相对于原来穿绸缎皮毛的上层人和穿土布的下层人这种鲜明的上下等级来说;以洋布为主流的中等阶层,开始从外观上形成相近的身份标志,而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凸显,意味着原来衣着礼俗上下等级意识的弱化。
第三,洋布在城镇中等阶层的普及,给这些城镇市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定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高宏存]文化资源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
下一条: ·[张友庭]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相关链接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
·陈平原:研究老百姓被忽视的日常生活,画报是个很好的入口·[张洪彬]巫术、宗教与科学:重思晚清的风水批判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湛晓白]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阳历认知
·[孔祥吉]英年与晚清北京风水热·广东珠海市发现晚清民间婚书
·[艾志端]海外晚清灾荒史研究·[王新民 王婷]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