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舒瑜]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
——读《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作者:舒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4 | 点击数:19769
 
江绍原和周作人两人对迷信的关注,是与五四运动中对“国民性”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时期的“显学”之一,“《语丝》中民俗学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常与《语丝》作者特别关注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大影响。”[43]五四时期的民俗学以国民性的研究为其主要目的和内容,正如钱理群所指出的“民俗学研究,特别是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民俗学研究,几乎天生地就具有一种民族主义的色彩”[44],江绍原对于“礼俗与迷信”的系列研究,也只有放置在这样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才能被理解。他试图通过揭示这些迷信观念,利用科学的智识进行改造和批判,建立科学的新文化、新生活。
在对礼教、迷信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江周二人也注意到,有的迷信之中承载着道德观。在《发须爪》中江绍原已表明古人对发须爪小心翼翼的迷信,有一部分正是源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道德观念。在《礼部文件之六:<周官>媒氏》一文中,江绍原指出:野蛮时代的中国,有以男女交媾去催生物繁殖的风俗,这种风俗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结合而成,即天时人事必须相合的法天思想与防淫防侈之礼教思想。[45]周作人也注意到弗雷泽书中相关的记载,野蛮人以为只须举行或者禁戒某种性的行为,就可以直接促成鸟兽之繁殖和草木之生长。因而在野蛮人看来,性的过失并不单是道德上的罪,只与直接有关的少数人相关,而会牵涉全族遭遇危险与灾难。[46]可见很多被视为迷信或礼教的风俗,往往承载着人们的道德观,也因此很多迷信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我们因此能够看出江绍原思想的复杂性和其中矛盾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发须爪》一书中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一方面,他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怀抱着对“科学”、“民主”的追求,试图用“科学”的利剑来斩除前进道路上“礼教”、“迷信”的荆棘。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深意识到,迷信与道德、宇宙观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把传统迷信统统砸碎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把古人的道德和宇宙观一起砸碎,那么我们要如何建立新时代的道德和宇宙观,这种道德和宇宙观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这才是江绍原等受到五四影响的民国知识分子心底最深处的忧思!这不仅仅是江绍原一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都在不断求索的问题。“天”变了,“道”要如何变?帝制结束,中国走向何处?像西方一样走民主的道路?传统怎么办?是否还存在“本来的礼”?“五四”思想狂潮下的传统已呈摧枯拉朽之势,江绍原正是处在风口浪尖的人物,对于科学、民主,他热情呼唤,对于传统和道德,他仍旧珍视,如何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来思考未来,如何在传统的道德宇宙观中树立起新时代的道德宇宙观,正是江绍原辈民国知识分子提出的问题。
 
注释:
[1]张挺、江小慧笺注:《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48页。“华丝葛”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做中式古装的华美丝质面料,江绍原的意思是钱玄同题签的封面很漂亮,周作人写的序言更是充满溢美之处,但书的质量不高。
[2]同上,第70页。
[3]周作人:《生活的艺术》为礼部文件一,江绍原《礼的问题》为礼部文件二,江绍原、周作人《女裤的心理之研究》为文件三,关于内务部礼制编纂会呈文等,为文件四,江绍原《催生》为文件五,江绍原《礼部文件之六:<周官>媒氏》,江绍原《礼部文件之七:读经救国论发凡》,江绍原《礼部文件之八:血·红血》,江绍原《礼部文件之九:发须爪》。
[4]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136页。
[5]周作人:《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的《序》,第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
[6]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第63页。
[7]转引自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92页。
[8]同上。
[9]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122-123页。
[10]同上,第128页。
[11]江绍原:《礼与俗》载于《语丝》第99期,1926年10月2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
下一条: ·[何贝莉]从《江村经济》看微型社会学
   相关链接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新艳]从“古胶州八景”之一到“负碳海岛”:灵山岛的再生与发展·[王晓涛]基于 SWOT 分析的嘉兴市“非遗+ 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王楠楠]“赛博迎财神”:数字青年微博转发迎财神的考察分析·[王海珺 王铎]非遗人才培养,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