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舒瑜]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
——读《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作者:舒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4 | 点击数:24417
 
1924年《语丝》创刊,在创刊号上周作人发表了《生活的艺术》一文,文章从契诃夫对中国人饮酒礼节的看法谈起,中国人喝酒要说“请”,而且不是一饮而尽,而是“一口一口地啜”,这给契诃夫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是一个“怪有礼的民族”。而周作人却感叹中国的礼早已丧失,仅仅略存于茶酒之间而已。“中国人对于饮食还知道一点享用之术,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艺术却早已失传了。中国生活的方式现在只是两个极端,非禁欲即是纵欲,非连酒字都不准说既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相反动,各益增长,而结果则是同样的污糟,动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调节,中国在千年以前文化发达,一时有臻于灵肉一致之象,后来为禁欲思想所战胜,几成现在这样的生活,无自由,无节制,一切在礼教的面具底下实行迫压和放恣,实在所谓礼者早已消灭无存了。”[21]周作人认为所谓生活之艺术是在禁欲与纵欲之间的调和,而中国的现实是只存在禁欲和纵欲两个极端,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礼。他接着说:“生活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的‘礼’。从前听辜鸿铭先生批评英文《礼记》译名的不妥当,以为‘礼’不是Rite,而是Art,当时觉得有点乖僻,其实却是对的,不过这是指本来的礼,后来的礼义礼教都是堕落了的东西,不足当这个称呼了。”[22]
周作人将“礼”视为“生活的艺术”,是禁欲和纵欲之间的调和,“礼”是Art,而非Rite。并认为这仅仅是指“本来的礼”,而后来的礼义、礼教都是堕落了东西,担当不起“礼”的称呼。周作人的这篇文章引发了他与江绍原之间关于“礼”的系列讨论,两人以制定民国“新礼”为名,江绍原戏荐周作人任“礼部总长”,自己出任“礼部次长”,先后共汇成九份《礼部文件》,也由此江绍原展开了对“礼”的研究。用周作人的话说:“他们当时只是说‘闲话’,后来却弄假成真,绍原的《礼部文件》逐渐成为礼教之研究”。[23]作为《礼部文件之一:生活的艺术》发表后,江绍原很快做出回应,他极为敏锐地抓住了周作人“本来的礼”这个说法,并展开了质问:“先生讲中国固有的‘礼’的一段话,我却以为太把‘礼’理想化了。这‘本来的礼’几个字,我不知道先生怎样解——不知道先生倒推到怎样古的时代,若是以宋朝以前的礼为本来的礼,我还要追问一句:宋朝以前多久?如说不久:唐朝,即历史的问题来了:唐朝人实际上遵循的礼是否全部当得起‘生活的艺术’的好名字。若说离宋很远很远,那么到底有多远呢?而且无论多远,总是某一时代,而这一时代的礼是否像先生所想象的那样微妙,我们都非有历史的佐证不敢轻信;如果远到了有史以前的原始时代,我想先生就未必肯担保他们的礼是全部合理的。大概先生不过要攻击‘宋以来的道学家’,因而恭维‘本来的礼’。其实这本来的礼——此指社会上真真通行的礼,不是指那一位或那几位‘先哲’的礼论——是否有我们理想的那样高,乃是另一个问题。我对于理想化本来的礼之说法,却很怀疑”[24]。
江绍原尖锐地指出,周作人不过是因为要批判宋以来道学家的禁欲主义,因而抬高了“本来的礼”,而所谓“本来的礼”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并不存在本来的“礼”。在江绍原看来,似乎每个时代都应有每个时代的“礼”,“无论怎样古的礼,若不用我们的科学智识、道德标准和艺术兴趣,好好的提炼一番改造一番,决不能合我们今人的用”[25]。不同于周作人将“礼”视为“生活的艺术”,江绍原认为,礼是文化的复体。他说:“研究人类学的告诉我们,世界各处的野蛮民族,几乎个个有或种的礼和乐:野蛮人自生至死,几乎天天事事受‘礼’的支配。……野蛮人的礼,的确是文化的复体:若用我们的眼光去分析,其中至少有我们所谓‘法术’magic的分子,宗教的分子,还有艺术的(狭义的)分子。我信中国真正‘本来的礼’也是如此”[26]。这可看作江绍原对“礼”的界定,礼作为文化的复体,由法术、宗教、艺术等分子组成。江绍原将礼等同于文化的做法,排除了礼的神圣性。
在这场争论中,江周二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本来的礼”。在这一点上,两人的立场是截然不同的,周作人认为存在“本来的礼”,只是后世不断堕落,使得“礼”不再成为一种调节纵欲和禁欲的生活艺术,而只有纵欲和禁欲两个极端,其中深含对宋以来禁欲主义的批判,周作人很理想化地想要去追寻一种“本来的礼”,他所谓的“生活的艺术。他坦言:“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这些话或者会说的太大太高了,但据我想舍此中国别无得救之道”。[27]周作人看到,中国古代有着与古希腊文明一致的地方,即存在“禁欲和纵欲的调和”的“生活的艺术”,这样一种追求“本来的礼”的倾向江绍原是反对的,他认为从来就不存在理想化的“本来的礼”,古礼要为今人所用,必须经过一番科学智识、道德标准的提炼,排除其中迷信、蒙昧的因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
下一条: ·[何贝莉]从《江村经济》看微型社会学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俊]新发现的海南郑昌美抄存本《流水庚路簿》研究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
·[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罗帆]抖音 APP 在乡村老年群体中的使用实践与社会影响·[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
·[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
·[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
·[李鹏]独立型地震神话的发生机制与文化共生现象·[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