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舒瑜]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
——读《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作者:舒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4 | 点击数:24419
 
[12]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131页。
[13]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139页。
[14]同上,第138页。
[15]【英】J.G..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刘魁立审校,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16页。
[16]转引自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3-4页
[17]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4页
[18]如衅礼中,衅的目的在于通过涂血既可以使所衅之物成为圣物,人获得与圣物中神明相交的可能,也可以除秽厌怪,保持圣物的洁净。歃血为盟时多个人将表征人的生命和情感意志的血共同饮下,达成一心一德的盟誓,以及以血入药的各种药方。在江绍原看来,尽管中国人对于血的各种行为信仰林林总总,但是它们是相互发明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血是生命力之源”的观念。参见王文宝、江小蕙编《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58-160页。
[19]王铭铭:《心与物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191页。
[20]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75页。
[21]《语丝》,第一期,1924年11月17日。
[22]同上。
[23]转引自张挺、江小慧笺注:《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序》第4页。
[24]江绍原:《礼的问题》,载于《语丝》,第三期,1924年12月1日。
[25]同上。
[26]同上。
[27]周作人:《生活的艺术》,载于《语丝》,第一期,1924年11月17日。
[28]江绍原:《读经救国论发凡》,载于《语丝》,第五十三期,1925年11月16日。
[29]同上,周作人的回应。
[30]江绍原:《读经救国论发凡》,载于《语丝》,第五十三期,1925年11月16日。
[31]周作人:《生活的艺术》,载于《语丝》,第一期,1924年11月17日。
[32]江绍原:《读经救国论发凡》,载于《语丝》,第五十三期,1925年11月16日。
[33]同上。
[34]江绍原、周作人:《礼部文件》,载于《语丝》第38期,1925年8月3日。
[35]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36]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0-71页。
[37]周作人:《乡村与道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2-223页。
[38]周作人:《风纪之柔脆》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39]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第1页。
[40]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第4页。
[41]同上,第41-42页。
[42]周作人:《乡村与道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43]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8页。
[44]同上,第74页。
[45]江绍原:《礼部文件之六:<周官>媒氏》载于《语丝》第43期,1925年9月7日。
[46]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220页。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
下一条: ·[何贝莉]从《江村经济》看微型社会学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俊]新发现的海南郑昌美抄存本《流水庚路簿》研究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
·[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罗帆]抖音 APP 在乡村老年群体中的使用实践与社会影响·[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
·[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
·[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
·[李鹏]独立型地震神话的发生机制与文化共生现象·[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