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绚丽的华夏文明,蕴含着丰富多彩多民族文化,民族间有着悠久的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历史,也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之根。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团队,以传承弘扬多民族文化精髓为旨归。
西北民族大学于1950年建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当时的语文系包括汉语文、藏语文、蒙古语文、维吾尔语文。随着学校的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在当时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四个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院。在64年的历程中,这些学院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边疆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深厚学术底蕴,前辈学者中有藏学家才旦夏茸、蒙汉翻译学家杨才铭、维吾尔族文学史家李国香、格萨尔学界泰斗王沂暖、民俗学家郝苏民等一批杰出专家。早期的代表性成果诸如 《古藏文文献考释》、《汉蒙翻译基础》、《维吾尔文学史》、《蒙古谚语格律的考察研究》等学术专著奠定了学科特色。王沂暖的汉译《格萨尔王传》(近20部)及论著,奠定了藏、蒙、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的“格萨尔学”的发展基础。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该学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学术优势,在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民族语言文字文献整理研究、民族史诗研究、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方面的成果,曾于1999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藏文文献》整理出版号称敦煌文献研究又一新里程碑。
2012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建有六个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含民间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梯队成员96人,涵盖和关涉学校7个院所(文学院、蒙语学院、藏语学院、维吾尔语学院、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大藏经全文数字化研究所、海外文献研究所),学科带头人高人雄教授(各方向带头人分别是:高人雄教授、多拉教授、多洛肯教授、额尔登别力格教授、道吉仁钦教授、斯琴孟和教授)。本学科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西北地域文学研究、民语语言形式化描写、各种语料库建设、文献数字化及智能检索、语言比较研究与理论探讨、蒙藏汉文献整理及互证研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古代文学方向,在一向冷落的北朝多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有重大突破,在西北地域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目前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 “藏文《大藏经》十种版本的全文数字化”,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文化工程,也为学术研究建立一个重要文献史料平台。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研究编纂《藏汉佛教大辞典》”,将是迄今国内外最大的藏汉对照佛学专业辞书,也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研究,尤其对敦煌发现的古藏文文献和蒙文文献整理研究,揭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献特征,开拓了国际藏学研究、蒙文文献研究和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在研国家基金项目58项,教育部基金项目13项,下达经费与学校配套经费总计3166.38万元。此外还有多项横向课题及省部级以下项目。2011—2013年,出版学术著作4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团队倡导勤奋敬业的精神、认真严谨的治学风气,履行“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不断提升学术层次,为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不断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0月21日 15:17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