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蒋小平]“情”与“节”的变奏
——晚明文人传奇节妇形象略论
  作者:蒋小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28 | 点击数:35533
 

  尽管如此,从结果上看,通过晚明开明文人“情”的疏导,僵硬的“节”与“烈”在情的改造下具有了动人的效果,也更容易广为流播。另一方面,“情”又在“理”的作用下得到了规范,能更好地服从于“理”的要求。晚明传奇中节妇之“节”虽然表层意义没有改变,但已由明前期传奇中的“为理守节”转化为“为情守节”。

  晚明传奇节妇形象虽然注入了“情”的力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为女性的“节”营造出某种慷慨悲凉的气氛。但从形象史的意义上去剖析,整体而言,它们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难以与明传奇中的情女、才女一较高下。当晚明文人传奇作家带着更多儒家“弘道”心态去歌颂“节妇”的“情”与“节”,必然损害形象本身鲜活的生命力。由此,作为主人公她们也就难以企及以《牡丹亭》杜丽娘为代表的一系列情女、才女所能达到的高度。

 

  注释:

  ①学界对“晚明”的时间定不尽相同,本文所指为明嘉靖至明末这一百多年。

  ②本文将晚明传奇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嘉靖年间——万历初。第二阶段:万历初——泰昌初。第三阶段:泰昌——明末。

  参考文献:

  [1]夏庭芝.青楼集提要[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2册[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2]申时行,赵用贤,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七十九[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25.

  [3]吕坤,闺范,陈弘谋.教女遗规[M]//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官箴书集成[G].合肥:黄山书社,1997.

  [4]杜芳琴.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41-46.

  [5]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芙蓉记[M].刻本.清康熙末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毛晋.六十种曲:鲛绡记[M].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明崇祯间.北京:中华书局,1958.

  [7]毛晋.六十种曲:双珠记[M].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明崇祯间.北京:中华书局,1958.

  [8]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 量江记[M].金陵继志斋刻本.明万历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9]毛晋.六十种曲:寻亲记[M].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明崇祯间.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78.

  [11]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23.

  [12]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3:12.

  [13]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M]//魏同贤.冯梦龙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41.

  [14][法]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5.

  [15]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徐朔方,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7.

  [16]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贞文记》题词[M].刻本.明崇祯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17]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娇红记》题词[M].刻本.明崇祯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18]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二胥记》题词[M].刻本.明崇祯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下一条: ·[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刘凯绮]论《游宦纪闻》中的风土人情·[刘波]从《柳边纪略》看杨宾的风俗观
·[丁晓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盲点·[郜冬萍]水浒叶子的生命律动
·[黄义枢]稀见传奇《毘陵驿节义仙记》述考·[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