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蒋小平]“情”与“节”的变奏
——晚明文人传奇节妇形象略论
  作者:蒋小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28 | 点击数:35531
 

 

  明初传奇作品中的节妇如《五伦全备记》的景氏。景氏的身份是花钱买的小妾,在寻夫结亲途中,经过清风岭,遇可汗兵,被掳掠,将领逼其做压寨夫人。虽然从未见过丈夫,但景氏认为自己已是丈夫的人了。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忠贞,景氏啮血题诗,投井自尽。景氏虽然节烈,可是节烈得莫名其妙,景氏只是传奇作家为了说教而塑造的节妇。从人物塑造看来,这个人物完全失败。在明初传奇中,节妇更多如景氏一样,贞节仅仅是女性形象单纯的理念或性质,人物更多表达的是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顺从,女性守节的行为仅仅是对社会强加于她的既定性别规范的简单图解。而到了晚明,传奇作家一方面仍然强调“有益风化”,另一方面则努力将这一弘道传统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创作目的中“动人”联系在一起,尽量多地表达“节妇”的内心情感,力图展示推动节妇“节烈”行动的自由意志。节妇不再仅仅是图式化的道德标本,而是具有真实的“人”的情感。从明初至晚明,传奇中的节妇由最初的面目苍白和充满说教到晚明以来的具备了人情之美,人性之美。

  《量江记》中塑造了烈女卫如琼形象。卫如琼与樊若水新婚。婚后樊若水先献策于南唐,受阻。又于量江之后投奔宋,卫如琼误听丈夫死讯,投江自尽。为了将卫如琼之“节烈”塑造得真实可信。剧本为卫如琼设计了若干处抒情唱词:

  [二犯傍粧台]恨千番,庞儿憔瘦羞向镜台看。愁的是剔银缸,心共热,怕的是听玉漏梦俱残,流黄空自窥明月,拂翠凭谁画远山。鸳衾香冷,鲛绡泪涔,到头何日慰愁烦。(八出《闺忆》)[8]

  “恨”、“愁”是思夫之离愁别恨。镜台中消瘦的脸庞是因相思而起。“窥明月”、“画远山”有着过去和现在交错叠现的蒙太奇感觉,既指示昔日的闺房之乐,又表现了卫如琼内心的寂寞。俨然是闺阁思妇小女人心思。此曲思夫忆夫念夫之情尽显,“羞”、“听”、“窥”、“画”等字眼将女性鲜活的生命情态传递出来。

  当听说夫之噩耗,卫如琼又有两段唱词:

  [南泣颜回]断弦难续旧姻缘,霎时阻隔重泉。画眉人去休提再贴花钿。舞鸾镜偃,誓从今不照啼痕面。待做个双树鸳栖,那里寻孤冢牛眠。

  [南扑灯蛾]你病恹恹残生怎延,我苦煎煎人间空恋。怎做得冷清清失侣燕,孤飞常带着王京红线。到不如烈铮铮碑题黄娟,做曹娥千年话传。俺须是美甘甘死不埋冤,任漂漂随波逐流,又何须好妆吾骨葬江边。(十五出《神拯》)[8]

  两段唱词揭示了卫如琼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爱人已逝,生命的意义也宣告不复存在。爱人啊,本要与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甚至你的尸骨都不知漂流到何方?“到不如烈铮铮碑题黄娟,做曹娥千年话传”泄露了卫氏心底的秘密。卫氏赴死的动机不是单纯为了“节”,而是为了“爱”。与“爱”相比,保持“节烈”只是顺便捎带而已。横竖是个死,那就顺便做个烈女吧,也能名留千古。从卫如琼的唱词分析,晚明传奇作家笔下“节妇”的赴死行动其主要动机不是出于传统道德的“理”或“礼”,而是出于“卿卿我我”的“个人情爱”。

  明初传奇节妇烈女形象令我们有这样一种强烈感觉:贞节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它根深蒂固到女性往往忘其本意,成为女性的下意识。而在晚明传奇女性卫如琼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源自生命本真的情爱内容。夫远离,她们以情感编织快乐的回忆、相思,是痛并快乐着。一旦夫死,她们维系生命的情感链条突然断裂,生存之意义瞬时消失。明初传奇中的节妇,我们仿佛听到她们在说,我活着,是为了守护贞节。晚明传奇中的节妇,她们则在传递另一种声音,我是为爱而活着,我也愿意为爱而死。如果明初传奇女性存在的意义在贞操的守护,那么晚明传奇中的节妇存在的意义在于“情爱”。在卫如琼这里,情爱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为情,可以生,亦可以死。这样的情节设置就具有了打动人心,获得情感共鸣的可能。

  再以王《寻亲记》[9]中的周郭氏为例。《寻亲记》写宋代河南商丘秀才周羽一家的苦情。周羽与妻子郭氏相依为命,贫窘度日。值黄河决堤,摊派民夫。周羽本应免役,保正贪财,硬派周羽充役。周以银赎免,遣妻郭氏向同里张敏贷银2锭。张敏见郭氏美貌,心存不良,便在空白借契上填写20锭。周羽无力偿还,张敏强行要以郭氏抵债,周羽不从,痛打其仆。张敏遂遣人杀黄德,嫁祸于周羽。周羽发配至广南雍州。张敏谋占郭氏,郭氏毁容拒恶。郭氏生子周瑞隆,含辛茹苦抚养其成人。后周瑞隆终登进士,乃知父亲之情,即弃官寻父。父子团圆,夫妻团聚。后开封府访知张敏恶状,又得瑞隆诉冤,重惩张敏。这是一个豪强因图美色陷害良民的故事。郭氏是其中关键性的悲剧人物。

  郭氏的守节,不同于之前众多出于道德教化需要出现的为理守节行为。从剧中的描述来看,郭氏对丈夫的感情是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她既是贞节观念的遵循者,更是真挚爱情的守护者,在她身上,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坚贞不渝的爱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她一方面默默承受家庭苦难,一方面要在精神上抚慰丈夫;既要含辛茹苦抚养孤儿,又要抵御自己因美貌而招致的祸端。

  郭氏对丈夫的情感,从诸多关目可以得见。十二出省夫,郭氏去牢房探望丈夫,见周羽在被拷打,心痛不已:

  你一身钮械,你一身钮械,开眼觑着你头怎抬,棚扒吊拷如何捱!我无钱计嘱,我无钱计嘱,要见你怎生来?我和你饥寒共守七八载,今日你做囚徒,我不得同受狼狈!(合)叹一家破败,叹一家破败,骨肉何年再谐?伤心垂泪!(十二出《省夫》)

  妻子见丈夫受如此苦楚,心中之悲哀酸楚无法说尽,而面对丈夫身着钮械,想着“棚扒吊拷如何捱”,她恨不得与丈夫“同受狼狈”,同受痛苦。然而,无能为力的事情底下只有长歌当哭。

  而一旦夫妻分别,郭氏怀孕七月,丈夫远发配至雍南。临别之际,双双泪眼,展望前途,不寒而栗。郭氏以守贞之志打消了丈夫的疑惑:

  [旦][小桃红]和你同甘同苦,受尽饥寒,谁想道遭磨难也。此去程途有谁见怜。何况涉山川,披枷锁,捱风霜,这苦我也无由见也,我这里孤单伊怎管。

  [合]一旦恩情断,再合甚年,只指望结来生未了缘。

  [望歌儿][旦]艰难,我欲待要随伊去,又被官府牵。我欲待拚死相随,奈已身又将分娩。纵有孩儿,永不识父亲之面。

  [前腔][生]难言,妻呵,你若要重婚嫁,我也难将你管。

  [旦]丈夫,你说那里话。

  [生]你如今有七个月身孕,若生下女儿,将往事休题,若生下男儿,取名瑞隆,我那妻。[拜介]与我教道他成人,说与他终身怨。[背介]我周羽好痴,此行生死尚然不知,何况遗腹孩儿。我只怕他叫别人爹爹,那时节忘了维翰。

  [旦][黑麻令]君疑我将身变迁,丈夫,不因这个遗腹子目今就死在你眼前。丈夫,你虑我有再嫁之心,只怕我捱不过饥寒,不久亡身,不能够教子报冤。

  [合]夫妻泪涟,心事万千。(十三出《发配》)

  夫妻生离死别。郭氏对丈夫的情感通过这样泪眼婆娑的方式表现出来。她想象丈夫此去的艰辛:“此去程途有谁见怜。何况涉山川,披枷锁,捱风霜,这苦我也无由见也。”“一旦恩情断,再合甚年,只指望结来生未了缘。”其中,无一“情”字,而郭氏对丈夫发自肺腑的深情从中见出。“艰难,我欲待要随伊去,又被官府牵。我欲待拚死相随,奈已身又将分娩。纵有孩儿,永不识父亲之面。”郭氏是多么希望跟着丈夫去受痛苦,然而为了孩子,甚至欲死不得。作为女性,这样求死不得的惨遇又非简单的贞与节所能概括。对于她来说,为丈夫的情感守节是不需再言语之事,而想得更多的是孩子的养成,如何复仇。“君疑我将身变迁,丈夫,不因这个遗腹子目今就死在你眼前。丈夫,你虑我有再嫁之心,只怕我捱不过饥寒,不久亡身,不能够教子报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下一条: ·[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刘凯绮]论《游宦纪闻》中的风土人情·[刘波]从《柳边纪略》看杨宾的风俗观
·[丁晓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盲点·[郜冬萍]水浒叶子的生命律动
·[黄义枢]稀见传奇《毘陵驿节义仙记》述考·[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